提要 | 第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1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研究内容 | 第8-10页 |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1-31页 |
·技术路线图理论 | 第11-16页 |
·技术路线图的内涵 | 第11-12页 |
·技术路线图的发展 | 第12-14页 |
·技术路线图的作用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图的基本框架 | 第15-16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16-19页 |
·循环经济的内涵 | 第16-17页 |
·循环经济的原则 | 第17-18页 |
·循环经济的特征 | 第18页 |
·循环经济的基本框架 | 第18-19页 |
·生态工业园理论 | 第19-30页 |
·生态工业园的内涵 | 第19-21页 |
·生态工业园的特点 | 第21-22页 |
·生态工业园的工业共生系统 | 第22-25页 |
·生态工业园的基本框架 | 第25-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吉林省秸秆资源利用技术路线图的制定 | 第31-39页 |
·世界先进国家生物质秸秆资源研究与应用概况 | 第31-32页 |
·美国生物质秸秆资源应用现状 | 第31页 |
·欧盟生物质秸秆资源应用现状 | 第31-32页 |
·我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 第32-34页 |
·秸秆能源 | 第33页 |
·秸秆还田 | 第33页 |
·秸秆饲料 | 第33-34页 |
·建材、轻工和纺织原料 | 第34页 |
·吉林省生物质秸秆资源的发展现状 | 第34-36页 |
·吉林省生物质秸秆资源的发展优势 | 第34-35页 |
·吉林省生物质秸秆资源发展存在的不足 | 第35-36页 |
·秸秆资源技术路线图的制定 | 第36-38页 |
·技术路线图的类型 | 第36-37页 |
·技术路线图的制定 | 第37页 |
·秸秆资源技术路线图的确定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吉林省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工业园建设 | 第39-49页 |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的基本模式 | 第39-41页 |
·从共生行为方式的角度来分析工业共生模式 | 第40页 |
·从共生组织化程度的角度来分析工业共生模式 | 第40-41页 |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模式的构造 | 第41-43页 |
·逆向物流模式的构造 | 第41-42页 |
·绿色供应链模式的构造 | 第42-43页 |
·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的共生网络构建 | 第43-47页 |
·生态工业园模式的技术路线图 | 第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5章 关于促进吉林省秸秆资源合理利用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 第49-53页 |
·政府层面 | 第49-50页 |
·政府部门转变职能,制定合理有效措施 | 第49页 |
·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第49-50页 |
·增加政府宣传力度,做好舆论导向工作 | 第50页 |
·科研机构层面 | 第50-51页 |
·大力开展技术研发,完善秸秆利用技术模式 | 第50页 |
·形成产学研一体化,逐步提高园区创新能力 | 第50-51页 |
·企业层面 | 第51-53页 |
·突出市场导向,拉动园区持续发展 | 第51页 |
·培养龙头企业,积极促进企业发展 | 第51-52页 |
·拓宽融资渠道,保障园区企业发展 | 第52-5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研究结论 | 第53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53-54页 |
·未来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摘要 | 第59-61页 |
ABSTRACT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