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正当性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导言 | 第7-8页 |
一、案例介绍及分析 | 第8-11页 |
(一)基本案情及法院判决 | 第8-9页 |
(二)争议焦点分析 | 第9-11页 |
1.运输合同中可否行使精神抚慰金请求权 | 第9-10页 |
2.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是否应当得到支持 | 第10-11页 |
二、我国适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正当性 | 第11-19页 |
(一)适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 | 第11-15页 |
1.是正义价值的体现 | 第11页 |
2.是法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11-13页 |
3.是实现对受害人合法权益全面保护的要求 | 第13-14页 |
4.是实现司法裁判统一的需要 | 第14-15页 |
(二)适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可行性 | 第15-19页 |
1.符合可预见性规则的要求 | 第15-16页 |
2.完全赔偿原则可提供理论、法律支撑 | 第16页 |
3.国外各国多年实践经验可为我国所借鉴 | 第16-18页 |
4.我国司法实践可为确定赔偿数额提供经验 | 第18-19页 |
三、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正当化途径 | 第19-25页 |
(一)制度适用范围的限制确保正当性 | 第19-21页 |
1.与精神安宁紧密联系的合同 | 第19-20页 |
2.以精神享受为目的的合同 | 第20-21页 |
(二)利用司法解释确保正当性 | 第21-22页 |
1.对《民法总则》部分法律条文的解释 | 第21页 |
2.对《合同法》部分法律条文的解释 | 第21-22页 |
(三)制度适用条件的限制确保可行性 | 第22-25页 |
1.违约行为的存在 | 第22-23页 |
2.受害方遭受了精神上的严重损害 | 第23页 |
3.违约行为与精神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第23页 |
4.减损规则 | 第23-25页 |
结语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8页 |
致谢 | 第28-2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29-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