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标与思路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6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8页 |
1.6.1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6.2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农业补贴的概念界定与水平测度 | 第18-22页 |
2.1 农业补贴的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农业补贴 | 第18页 |
2.1.2 农业补贴的目标 | 第18页 |
2.1.3 农业补贴的种类 | 第18-19页 |
2.2 农业补贴的水平测度 | 第19-20页 |
2.2.1 有效保护率 | 第19页 |
2.2.2 农业补贴总量 | 第19-20页 |
2.2.3 生产者支持估计 | 第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3章 我国农业补贴的理论依据和国别经验 | 第22-28页 |
3.1 农业补贴的经济理论依据 | 第22-24页 |
3.1.1 农业生产的外部性 | 第22-23页 |
3.1.2 弱质产业扶持理论 | 第23页 |
3.1.3 利益集团理论 | 第23-24页 |
3.2 农业补贴的国际趋势分析 | 第24-27页 |
3.2.1 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目标 | 第24页 |
3.2.2 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工具 | 第24-25页 |
3.2.3 主要国家的农业补贴情况分析 | 第25-26页 |
3.2.4 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启示 | 第26-2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我国农业补贴的历史与现状 | 第28-35页 |
4.1 我国农业补贴的历史变革 | 第28-29页 |
4.1.1 攫取农业剩余的负补贴阶段 | 第28页 |
4.1.2 农业补贴由负转正的改革阶段 | 第28-29页 |
4.1.3 农业补贴政策的转型阶段 | 第29页 |
4.1.4 现阶段农业补贴的新趋势 | 第29页 |
4.2 我国农业生产与农业补贴的现状 | 第29-32页 |
4.2.1 我国农业生产的总体状况 | 第29-30页 |
4.2.2 我国农业补贴的现状分析 | 第30-32页 |
4.3 我国农业补贴水平的宏观测量 | 第32-35页 |
4.3.1 测度方法 | 第32-33页 |
4.3.2 我国农业补贴的测量 | 第33-35页 |
第5章 农业补贴的政策效果与实证分析 | 第35-44页 |
5.1 农业补贴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第35-39页 |
5.1.1 模型的选取与变量的选择 | 第35-36页 |
5.1.2 单位根检验 | 第36-37页 |
5.1.3 协整检验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37-38页 |
5.1.4 回归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5.2 农业补贴与提高农民收入 | 第39-42页 |
5.2.1 模型的选取与变量的选择 | 第39-40页 |
5.2.2 Pearson相关性分析 | 第40-41页 |
5.2.3 实证效率分析 | 第41-42页 |
5.3 本节小结 | 第42-44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44-4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4-45页 |
6.2 完善我国现行农业补贴政策的建议 | 第45-47页 |
6.2.1 进一步增加农业补贴规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 第45页 |
6.2.2 调整农业补贴的资源配置,确保支农资金的合理利用 | 第45页 |
6.2.3 创新农业补贴方式,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市场效率 | 第45-46页 |
6.2.4 逐步完善农业金融体系,促进农业投融资和保险的现代化 | 第46-47页 |
论文总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