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半导体光催化剂光催化性能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1.2.1 半导体光催化反应机理 | 第10-12页 |
1.2.2 半导体光催化制氢系统评价 | 第12页 |
1.2.3 半导体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1.3 TiO_2半导体光催化剂的概述 | 第13-17页 |
1.3.1 TiO_2的简介 | 第13页 |
1.3.2 制备不同形貌的TiO_2 | 第13-16页 |
1.3.3 TiO_2的应用 | 第16-17页 |
1.4 TiO_2半导体光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4.1 掺杂对TiO_2性能的影响 | 第17-18页 |
1.4.2 助催化剂对TiO_2性能的影响 | 第18页 |
1.4.3 形成TiO_2复合材料 | 第18-19页 |
1.5 论文选题思路、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1-25页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1页 |
2.2 材料制备 | 第21-22页 |
2.2.1 锐钛矿二氧化钛和Zn~(2+)-TiO_2的制备 | 第21页 |
2.2.2 CuS、NiS的制备 | 第21-22页 |
2.2.3 CuS-NiS-P25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22页 |
2.2.4 水热法制备TiO_2纳米线和纳米管 | 第22页 |
2.2.5 助催化剂MS(M = Cu,Ni)负载的不同形貌TiO_2的制备 | 第22页 |
2.3 催化剂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 第22-25页 |
2.3.1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2-24页 |
2.3.2 催化剂催化性能的测试 | 第24-25页 |
第三章 Zn~(2+)-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产氢性能 | 第25-34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表征与测试 | 第25-29页 |
3.2.1 不同煅烧温度TiO_2的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5-26页 |
3.2.2 Zn~(2+)-TiO_2 光催化剂的 X 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6页 |
3.2.3 Zn~(2+)-TiO_2光催化剂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UV-vis) | 第26-27页 |
3.2.4 Zn~(2+)-TiO_2光催化剂的扫描电镜(SEM)及能谱(EDX)分析 | 第27-28页 |
3.2.5 Zn~(2+)-TiO_2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分析(ICP-OES) | 第28页 |
3.2.6 Zn~(2+)-TiO_2光催化剂的透射电镜(TEM) | 第28-29页 |
3.2.7 Zn~(2+)-TiO_2光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测试分析(BET) | 第29页 |
3.3 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29-33页 |
3.3.1 测试条件 | 第29-30页 |
3.3.2 测试结果分析 | 第30-32页 |
3.3.3 光催化产氢机理分析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CuS-NiS-P25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产氢性能 | 第34-41页 |
4.1 引言 | 第34页 |
4.2 表征与分析 | 第34-37页 |
4.2.1 CuS-NiS-P25的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4-35页 |
4.2.2 CuS-NiS-P25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UV-vis) | 第35页 |
4.2.3 CuS-NiS-P25的扫描电镜(SEM)及透射电镜分析(TEM) | 第35-36页 |
4.2.4 CuS-NiS-P25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36-37页 |
4.3 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37-40页 |
4.3.1 测试条件 | 第37-38页 |
4.3.2 测试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4.3.3 光催化产氢机理分析 | 第39-4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形貌对TiO_2光催化剂产氢性能的影响 | 第41-46页 |
5.1 引言 | 第41页 |
5.2 表征与分析 | 第41-43页 |
5.2.1 不同形貌TiO_2的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41-42页 |
5.2.2 不同形貌TiO_2的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42页 |
5.2.3 不同形貌TiO_2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UV-vis) | 第42-43页 |
5.3 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43-45页 |
5.3.1 测试条件 | 第43页 |
5.3.2 测试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5.3.3 不同形貌TiO_2光催化剂形成过程分析 | 第44-4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6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46页 |
6.3 本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8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奖励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