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高岭土简介 | 第12-13页 |
1.1.1 高岭土概况 | 第12页 |
1.1.2 高岭石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 第12-13页 |
1.2 纳米高岭石概况 | 第13-18页 |
1.2.1 纳米高岭石简介 | 第13-14页 |
1.2.2 纳米高岭石的研究近况 | 第14-17页 |
1.2.3 纳米高岭石的应用 | 第17-18页 |
1.3 高岭石在水污染处理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1.3.1 水污染的危害 | 第18页 |
1.3.2 处理含有机物的废水 | 第18-19页 |
1.3.3 处理含无机物的废水 | 第19-20页 |
1.3.3.1 非金属离子废水 | 第19页 |
1.3.3.2 重金属离子废水 | 第19-20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0-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9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 | 第29-37页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9-30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9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2.2 测试仪器及条件 | 第30-32页 |
2.2.1 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 | 第30-31页 |
2.2.2 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 | 第31页 |
2.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31页 |
2.2.4 热重(TG)分析 | 第31页 |
2.2.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31页 |
2.2.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第31-32页 |
2.2.7 拉曼光谱(Raman)分析 | 第32页 |
2.2.8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BET)分析 | 第32页 |
2.2.9 原子吸收光谱(AAS)分析 | 第32页 |
2.3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2-36页 |
2.3.1 高岭石插层率的计算方法 | 第32-33页 |
2.3.2 高岭石平均厚度的计算方法 | 第33页 |
2.3.3 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33页 |
2.3.4 吸附Pb(Ⅱ)的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2.3.4.1 振荡时间对Pb(Ⅱ)吸附的影响 | 第34页 |
2.3.4.2 起始Pb(Ⅱ)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4.3 pH对Pb(Ⅱ)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5页 |
2.3.5 原子吸收测试方法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天然有机高分子剥离高岭石并吸附重金属铅离子 | 第37-57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7-38页 |
3.2.1 高岭石插层复合物的制备 | 第37页 |
3.2.2 壳聚糖-高岭石剥离型插层复合物的制备 | 第37-38页 |
3.2.3 二维高岭石纳米片的制备 | 第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53页 |
3.3.1 高岭石成分(XRF)分析 | 第38-39页 |
3.3.2 DMSO-高岭石的表征 | 第39-41页 |
3.3.2.1 XRD物相分析 | 第39页 |
3.3.2.2 热失重(TG/DTG)分析 | 第39-40页 |
3.3.2.3 FT-IR分析 | 第40-41页 |
3.3.3 壳聚糖-高岭石的表征 | 第41-44页 |
3.3.3.1 不同黏度壳聚糖制备C-Kaol的XRD分析 | 第41-42页 |
3.3.3.2 不同反应时间制备C-Kaol的XRD分析 | 第42-43页 |
3.3.3.3 不同反应温度制备C-Kaol的XRD分析 | 第43页 |
3.3.3.4 C-Kaol的热失重(TG/DTG)分析 | 第43-44页 |
3.3.4 HAc-CKaol的表征 | 第44-50页 |
3.3.4.1 XRD物相分析 | 第44-45页 |
3.3.4.2 热失重(TG/DTG)分析 | 第45页 |
3.3.4.3 FT-IR分析 | 第45-46页 |
3.3.4.4 表面结构分析(SEM/TEM) | 第46-48页 |
3.3.4.5 拉曼光谱(Raman)分析 | 第48-49页 |
3.3.4.6 N2吸附脱附(BET)分析 | 第49-50页 |
3.3.5 二维高岭石纳米片对Pb(Ⅱ)的吸附 | 第50-53页 |
3.3.5.1 吸附时间对吸附Pb(Ⅱ)的影响 | 第50-51页 |
3.3.5.2 溶液起始浓度对吸附Pb(Ⅱ)的影响 | 第51-52页 |
3.3.5.3 溶液pH对吸附Pb(Ⅱ)的影响 | 第52-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第四章 超声辅助液相剥离高岭石并吸附重金属铅离子 | 第57-74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7-58页 |
4.2.1 超声辅助NMP水溶液替换插层DMSO-Kaol | 第57-58页 |
4.2.2 水洗NMP-Kaol纳米片的制备 | 第5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8-70页 |
4.3.1 NMP-Kaol的表征 | 第58-63页 |
4.3.1.1 XRD物相分析 | 第58-60页 |
4.3.1.2 FT-IR分析 | 第60-61页 |
4.3.1.3 热失重(TG/DTG)分析 | 第61-62页 |
4.3.1.4 拉曼光谱(Raman)分析 | 第62-63页 |
4.3.2 水洗NMP-Kaol插层复合物的表征 | 第63-68页 |
4.3.2.1 XRD物相分析 | 第63页 |
4.3.2.2 FT-IR分析 | 第63-65页 |
4.3.2.3 表面结构(SEM/TEM)分析 | 第65-66页 |
4.3.2.4 拉曼光谱(Raman)分析 | 第66-67页 |
4.3.2.5 N_2吸附脱附(BET)分析 | 第67-68页 |
4.3.3 少片层高岭石对Pb(Ⅱ)的吸附 | 第68-70页 |
4.3.3.1 吸附时间对吸附Pb(Ⅱ)的影响 | 第68-69页 |
4.3.3.2 溶液起始浓度对吸附Pb(Ⅱ)的影响 | 第69页 |
4.3.3.3 溶液pH对吸附Pb(Ⅱ)的影响 | 第69-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第五章 原位爆炸法剥离高岭石并吸附重金属铅离子 | 第74-89页 |
5.1 引言 | 第7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4-75页 |
5.2.1 搅拌不同时间制备少片层高岭石 | 第74-75页 |
5.2.2 超声与搅拌制备少片层高岭石 | 第75页 |
5.2.3 超声不同时间制备少片层高岭石 | 第7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5-86页 |
5.3.1 少片层纳米高岭石的表征 | 第75-84页 |
5.3.1.1 XRD物相分析 | 第75-78页 |
5.3.1.2 FT-IR分析 | 第78-79页 |
5.3.1.3 表面结构分析(SEM/TEM/BET) | 第79-81页 |
5.3.1.4 拉曼光谱(Raman)分析 | 第81-82页 |
5.3.1.5 N_2吸附脱附(BET)分析 | 第82-83页 |
5.3.1.6 N_2吸附脱附之后H2O2-DK的XRD分析 | 第83-84页 |
5.3.2 少片层高岭石对Pb(Ⅱ)的吸附 | 第84-86页 |
5.3.2.1 吸附时间对吸附Pb(Ⅱ)的影响 | 第84页 |
5.3.2.2 溶液起始浓度对吸附Pb(Ⅱ)的影响 | 第84-85页 |
5.3.2.3 溶液pH对吸附Pb(Ⅱ)的影响 | 第85-8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总结 | 第89页 |
6.2 展望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