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供给侧改革 | 第18页 |
2.1.2 去产能 | 第18-19页 |
2.1.3 再就业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0-22页 |
2.2.2 失业治理理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霸州市去产能企业职工再就业政策及实施效果 | 第24-29页 |
3.1 去产能企业职工再就业部分政策 | 第24-25页 |
3.1.1 鼓励去产能企业内部转岗安置职工 | 第24页 |
3.1.2 促进其他企业吸纳去产能职工 | 第24-25页 |
3.1.3 支持去产能职工自主创业 | 第25页 |
3.1.4 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 | 第25页 |
3.1.5 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困难职工 | 第25页 |
3.2 霸州市去产能企业职工再就业政策实施效果 | 第25-29页 |
3.2.1 摸清职工底数,落实安置经费 | 第26-27页 |
3.2.2 内部分流就业效果显著 | 第27页 |
3.2.3 挖掘就业岗位推荐就业 | 第27页 |
3.2.4 鼓励去产能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 第27-28页 |
3.2.5 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 | 第28-29页 |
第4章 霸州市去产能企业职工再就业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9-35页 |
4.1 霸州市去产能企业职工再就业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 第29-32页 |
4.1.1 再就业渠道单一 | 第29-30页 |
4.1.2 再就业层次低 | 第30-31页 |
4.1.3 职工创业意愿较低 | 第31-32页 |
4.2 去产能企业职工再就业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35页 |
4.2.1 政府层面 | 第32页 |
4.2.2 企业层面 | 第32-33页 |
4.2.3 职工层面 | 第33-35页 |
第5章 省外去产能职工安置的经验 | 第35-39页 |
5.1 典型省市的去产能职工安置政策 | 第35-37页 |
5.1.1 四川省去产能职工分流安置实行“一企一策” | 第35-37页 |
5.1.2 萍乡破解去产能企业职工再就业难题 | 第37页 |
5.2 省外去产能职工安置的经验启示 | 第37-39页 |
5.2.1 积极稳妥的处理劳动关系 | 第37-38页 |
5.2.2 多部门合作,促进就业 | 第38-39页 |
第6章 完善霸州市去产能企业职工再就业的思路和对策 | 第39-44页 |
6.1 思路 | 第39页 |
6.2 对策 | 第39-44页 |
6.2.1 鼓励和支持企业转型升级 | 第39-41页 |
6.2.2 发挥社区的力量推荐就业 | 第41-42页 |
6.2.3 进一步鼓励去产能职工自主创业 | 第42页 |
6.2.4 进一步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