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工艺美术论文--中国工艺美术论文--陶瓷、漆器论文

陶瓷茶具的隐喻性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15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3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及水平第11-13页
        1.3.1 陶瓷茶具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2 隐喻性设计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4 研究内容的范围界定第13页
    1.5 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框架第13-15页
        1.5.1 课题研究方法第13-14页
        1.5.2 课题研究框架第14-15页
2 相关概念的阐述及内涵特征第15-22页
    2.1 陶瓷茶具的组件构成第15页
    2.2 隐喻性的相关概念第15-17页
        2.2.1 隐喻理论的起源第15-16页
        2.2.2 隐喻与隐喻性的基本概念第16-17页
        2.2.3 隐喻性设计的发展第17页
    2.3 隐喻性设计的内涵特征第17-20页
        2.3.1 模糊感知第17-18页
        2.3.2 象征体验第18-19页
        2.3.3 互动交流第19-20页
        2.3.4 实践经验第20页
    2.4 本章小结第20-22页
3 陶瓷茶具的隐喻性表现分析第22-46页
    3.1 陶瓷茶具造型形态的隐喻性第22-32页
        3.1.1 把持形态第22-24页
        3.1.2 盏口形态第24-25页
        3.1.3 壶流形态第25-26页
        3.1.4 腹壁形态第26-29页
        3.1.5 壶盖形态第29-32页
    3.2 陶瓷茶具色彩的隐喻性第32-36页
        3.2.1 以色喻情第32-33页
        3.2.2 以色喻礼第33-34页
        3.2.3 以色喻艺第34-35页
        3.2.4 以色喻物第35-36页
    3.3 陶瓷茶具装饰图案的隐喻性第36-42页
        3.3.1 隐喻性装饰图案的历史变迁第36-38页
        3.3.2 隐喻性装饰图案的地域特色第38-40页
        3.3.3 装饰图案的隐喻性元素提炼第40-42页
    3.4 陶瓷与其他材料的组合隐喻性第42-44页
    3.5 本章小结第44-46页
4 陶瓷茶具的隐喻性设计表达方式与手法第46-61页
    4.1 陶瓷茶具的隐喻性设计构成要素第46-50页
        4.1.1 功能要素第46页
        4.1.2 美学要素第46-48页
        4.1.3 经济要素第48-49页
        4.1.4 信息要素第49-50页
    4.2 陶瓷茶具的隐喻性意向表达方式第50-52页
        4.2.1 以一总多——多层面意义的整体表达第50-51页
        4.2.2 若隐若现——耐人寻味的含蓄韵味第51-52页
    4.3 陶瓷茶具的隐喻性具象表达方式第52-56页
        4.3.1 别具匠心——隐喻元素的求异第52-53页
        4.3.2 深入浅出——内涵深意的通俗化表征第53-55页
        4.3.3 匠意造景——非写实的抽象描绘第55-56页
    4.4 陶瓷茶具的隐喻性设计手法第56-58页
        4.4.1 隐喻元素的片段组合第56页
        4.4.2 隐喻元素的打散重组第56-57页
        4.4.3 隐喻元素的抽象提取第57-58页
    4.5 本章小结第58-61页
5 陶瓷茶具的隐喻性设计案例分析及创作实例第61-75页
    5.1 长沙窑陶瓷茶具的隐喻性设计案例分析第61-66页
        5.1.1 长沙窑陶瓷茶具的可研究性第61页
        5.1.2 长沙窑陶瓷茶具的隐喻性意向表达的体现第61-62页
        5.1.3 长沙窑陶瓷茶具的隐喻性具象表达的体现第62-64页
        5.1.4 隐喻性设计手法在长沙窑陶瓷茶具的体现第64-66页
    5.2 陶瓷茶具的隐喻性设计创作实例第66-73页
        5.2.1 意向思维确立第66-67页
        5.2.2 具象元素的表达方式第67-69页
        5.2.3 方案的设计手法与设计概念第69-70页
        5.2.4 陶瓷茶具的隐喻性设计深入表现第70-73页
    5.3 本章小结第73-75页
6 结语及展望第75-77页
    6.1 结论总结第75-76页
    6.2 存在的问题第76页
    6.3 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第81-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的花鸟画比较研究
下一篇:中西影视剧中女性形象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