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第11-13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2 本文技术路线图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数据来源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 第14-22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2.1.1 石漠化治理模式 | 第14-15页 |
2.1.2 农户生计与替代生计 | 第15-19页 |
2.1.3 石漠化治理工程对农户生计的影响 | 第19-20页 |
2.2 重要概念界定与厘清 | 第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三章 黔西南州石漠化现状及治理 | 第22-31页 |
3.1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 第22页 |
3.2 黔西南州石漠化现状 | 第22-27页 |
3.2.1 黔西南州石漠化概况 | 第23-24页 |
3.2.2 黔西南州石漠化变化情况 | 第24-27页 |
3.3 黔西南州的石漠化治理及其效果 | 第27-30页 |
3.3.1 黔西南州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 第27-28页 |
3.3.2 黔西南州石漠化治理效果 | 第28-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石漠化治理视角下农户生计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31-43页 |
4.1 理论基础 | 第31-32页 |
4.1.1 可持续生计理论 | 第31页 |
4.1.2 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 第31-32页 |
4.2 石漠化治理视角下的农户生计分析框架设计 | 第32-34页 |
4.3 石漠化治理视角下农户生计分析框架的说明 | 第34-42页 |
4.3.1 农户的生计资本 | 第34-39页 |
4.3.2 农户的生计策略 | 第39-40页 |
4.3.3 农户的生计结果 | 第40页 |
4.3.4 农户的替代生计 | 第40-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石漠化治理对农户生计资本与策略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 第43-55页 |
5.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样本发放 | 第43页 |
5.1.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发放 | 第43页 |
5.1.2 样本分布 | 第43页 |
5.2 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比较 | 第43-50页 |
5.2.1 农户生计资本比较 | 第43-49页 |
5.2.2 农户生计策略的比较分析 | 第49-50页 |
5.3 石漠化治理对农户生计资本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50-54页 |
5.3.1 农户生计资本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51-52页 |
5.3.2 农户生计资本均值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52-53页 |
5.3.3 农户生计策略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53-5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农户生计结果对石漠化土地退化的影响分析 | 第55-62页 |
6.1 样本区农户当前生计的比较与分析 | 第55-57页 |
6.1.1 农户生计方式的比较 | 第55-56页 |
6.1.2 农户生计方式差异显著性的实证分析 | 第56-57页 |
6.2 农户生计结果对石漠化土地退化影响的分析 | 第57-58页 |
6.3 农户生计结果对石漠化土地退化影响的实证检验 | 第58-61页 |
6.3.1 农户生产经营活动与石漠化土地退化 | 第58-59页 |
6.3.2 农户土地利用方式与石漠化土地退化 | 第59-6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七章 石漠化治理视角下的农户替代生计研究 | 第62-70页 |
7.1 农户替代生计调查 | 第62页 |
7.2 农户替代生计的选择意愿分析 | 第62-64页 |
7.3 农户替代生计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4-69页 |
7.3.1 模型的选择与设计 | 第64页 |
7.3.2 指标的选取 | 第64-65页 |
7.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65-69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八章 黔西南州石漠化治理优化对策研究 | 第70-74页 |
8.1 基于农户生计治理的视角 | 第70-71页 |
8.1.1 引入合理的替代生计,从源头治理石漠化边治理边退化 | 第70页 |
8.1.2 积极寻找农户替代能源,有效遏制过度樵采 | 第70页 |
8.1.3 加大对黔西南坡度大于25度的坡耕地治理 | 第70-71页 |
8.2 基于发展模式优化的视角 | 第71-72页 |
8.2.1 发展低土地利用强度的产业,并多方位提高城镇化率 | 第71页 |
8.2.2 逐步推行现代“舍饲”的畜牧业饲养模式 | 第71页 |
8.2.3 有效转变传统林业单一模式经营为现代林业多种模式经营 | 第71-72页 |
8.3 基于完善社会保障的视角 | 第72-73页 |
8.3.1 财税金融和社会服务的相应配套支持 | 第72页 |
8.3.2 完善农户得补偿制度,切实落实社会保障 | 第72-73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4-78页 |
9.1 研究结论 | 第74-76页 |
9.2 研究创新点与展望 | 第76-78页 |
9.2.1 创新点 | 第76页 |
9.2.2 研究展望 | 第7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录 | 第83-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