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化学分析与鉴定论文

基于毒性筛选的中药甘遂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36页
    1 甘遂的研究进展第10-28页
        1.1 化学成分研究第10-24页
            1.1.1 二萜类第10-11页
                1.1.1.1 巨大戟二萜醇型二萜第10页
                1.1.1.2 假白榄酮型二萜第10-11页
            1.1.2 三萜类第11页
            1.1.3 甾体类第11页
            1.1.4 其他成分第11-24页
        1.2 炮制减毒工艺研究第24页
        1.3 毒理学研究第24-25页
            1.3.1 急性毒性第24-25页
            1.3.2 亚急性毒性第25页
            1.3.3 长期毒性第25页
            1.3.4 致突变第25页
            1.3.5 生殖毒性第25页
        1.4 药效学研究第25-26页
            1.4.1 泻下作用第25页
            1.4.2 利尿作用第25页
            1.4.3 抗肿瘤作用第25-26页
            1.4.4 抗病毒作用第26页
            1.4.5 抗生育作用第26页
            1.4.6 免疫抑制作用第26页
        1.5 甘遂的生物活性研究第26-28页
            1.5.1 二萜类活性成分第26-28页
                1.5.1.1 镇痛活性成分第26页
                1.5.1.2 细胞毒性成分第26-27页
                1.5.1.3 抑制细胞分裂活性成分第27页
                1.5.1.4 抗驱线虫活性成分第27页
                1.5.1.5 抗病毒活性成分第27页
                1.5.1.6 抗肿瘤活性成分第27页
                1.5.1.7 对免疫系统作用的活性成分第27-28页
            1.5.2 三萜类活性成分第28页
                1.5.2.1 引产活性成分第28页
                1.5.2.2 细胞抑制活性成分第28页
                1.5.2.3 抗肿瘤活性成分第28页
                1.5.2.4 降血压活性成分第28页
    2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8-30页
    参考文献第30-36页
第二章 甘遂的二萜类化学成分研究第36-60页
    1 材料与仪器第36-37页
        1.1 药材第36-37页
        1.2 试剂第37页
        1.3 仪器第37页
        1.4 统计软件第37页
    2 实验方法第37-40页
        2.1 样品制备第37-38页
            2.1.1 ASE提取条件优化试验的样品制备第38页
            2.1.2 ASE与其它传统提取方法比较的样品制备第38页
        2.2 分析条件第38-39页
            2.2.1 液相色谱条件第38-39页
            2.2.2 质谱条件第39页
        2.3 数据处理第39-40页
    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0-55页
        3.1 HPLC梯度洗脱色谱条件的优化第40页
        3.2 ASE提取条件优化试验第40-45页
            3.2.1 单因素试验第40-42页
                3.2.1.1 提取溶剂的选择第40页
                3.2.1.2 提取温度的选择第40-41页
                3.2.1.3 提取溶剂的选择第41-42页
                3.2.1.4 循环次数的选择第42页
            3.2.2 响应面分析设计第42-45页
        3.3 ASE与其他传统提取方法比较第45-46页
        3.4 ASE提取液的HPLC-PDA-ESI-ITMS~n鉴别第46-53页
        3.5 二萜类化合物的电喷雾串联质谱裂解规律分析第53-55页
            3.5.1 巨大戟二萜醇型二萜类第53-54页
            3.5.2 假白榄酮型二萜类第54-55页
    4 本章小结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第三章 甘遂的毒性部位筛选与入血成分分析第60-73页
    1 材料和仪器第60-61页
        1.1 药材第60页
        1.2 试剂第60-61页
        1.3 仪器第61页
    2 实验动物第61页
    3 实验方法第61-70页
        3.1 分析条件第61-62页
            3.1.1 液相色谱条件第61-62页
            3.1.2 质谱条件第62页
        3.2 甘遂毒性部位的筛选第62-63页
            3.2.1 灌胃液配制第62页
            3.2.2 给药与观察第62-63页
            3.2.3 结果统计第63页
        3.3 甘遂石油醚部位的HPLC-PDA-ESI-ITMS~n/TOF-MS分析第63-65页
        3.4 甘遂石油醚部位的入血成分分析第65-70页
            3.4.1 灌胃液配制第65页
            3.4.2 给药与血样采集第65页
            3.4.3 血浆样品前处理第65-67页
                3.4.3.1 蛋白沉淀法第65页
                3.4.3.2 液液萃取法第65-66页
                3.4.3.3 固相萃取法第66页
                3.4.3.4 结果分析第66-67页
            3.4.4 SD大鼠血浆的HPLC-PDA-ESI-ITMS~n分析第67-70页
    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3页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第73-74页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竹水溶性多糖的提取动力学模型及一级结构鉴定研究
下一篇:GMDTC对慢性镉中毒小鼠和大鼠的驱镉效果及其毒副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