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3 小结 | 第11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3 研究路线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3-18页 |
2.1 产业规制理论 | 第13-15页 |
2.1.1 传统规制理论 | 第13-14页 |
2.1.2 放松规制理论 | 第14页 |
2.1.3 激励性规制理论 | 第14-15页 |
2.1.4 国内产业规制理论 | 第15页 |
2.2 林业政策设计的原则 | 第15-16页 |
2.3 小结 | 第16-18页 |
第三章 我国林业政策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8-21页 |
3.1 我国林业政策发展情况 | 第18-19页 |
3.1.1 我国林业的发展进程 | 第18页 |
3.1.2 我国林业政策的回顾与评价 | 第18-19页 |
3.2 我国林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 第19-21页 |
3.2.1 价格规制中的林业政策问题 | 第19页 |
3.2.2 进入规制中的林业政策问题 | 第19-20页 |
3.2.3 投资回报率规制中的林业政策问题 | 第20-21页 |
第四章 林业政策构建 | 第21-30页 |
4.1 基于产业规制理论的林业政策构建 | 第21-23页 |
4.1.1 国外林业政策借鉴 | 第21-22页 |
4.1.2 我国林业政策构建 | 第22-23页 |
4.2 价格规制中的激励理论与林业碳税 | 第23-25页 |
4.2.1 林业碳税的规制意义 | 第23页 |
4.2.2 林业碳税的博弈分析 | 第23-25页 |
4.3 进入规制中的激励理论与森林认证 | 第25-27页 |
4.3.1 森林认证的规制意义 | 第25页 |
4.3.2 森林认证的博弈分析 | 第25-27页 |
4.4 投资回报率规制中的激励理论与林业合作经营组织政策 | 第27-30页 |
4.4.1 林业合作经营组织政策的规制意义 | 第27页 |
4.4.2 林业合作经营组织政策的博弈分析 | 第27-30页 |
第五章 产业规制在林业政策设计中的应用评价——以安徽省为例 | 第30-48页 |
5.1 安徽省林业现状分析 | 第30-39页 |
5.1.1 安徽省现行林业政策 | 第30-31页 |
5.1.2 安徽省现有林业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 第31-37页 |
5.1.3 安徽省林业政策对林业发展的障碍分析 | 第37-39页 |
5.2 林业碳税在安徽省应用评价 | 第39-41页 |
5.2.1 模型建立 | 第39页 |
5.2.2 关联系数及关联度计算 | 第39-41页 |
5.3 森林认证在安徽省应用评价 | 第41-47页 |
5.3.1 安徽省发展森林认证的SWOT分析 | 第41-43页 |
5.3.2 构建AHP判断矩阵 | 第43-45页 |
5.3.3 一致性检验及各因素权重确定 | 第45-46页 |
5.3.4 安徽省战略选择 | 第46-47页 |
5.4 林业合作经营组织政策在安徽省应用评价 | 第47-4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48页 |
6.2 建议 | 第48-50页 |
6.2.1 明确课税内容,推动林业建设 | 第49页 |
6.2.2 建立森林认证动力机制,加大政府建设 | 第49页 |
6.2.3 明确林业合作经营组织地位,构建利益共同体 | 第49-50页 |
6.3 创新点与展望 | 第50-51页 |
6.3.1 创新点 | 第50页 |
6.3.2 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