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人工鱼礁概述 | 第13-15页 |
1.1 国内人工鱼礁发展现状 | 第13页 |
1.2 国外人工鱼礁概况 | 第13-15页 |
2.藻场建立过程中的机制 | 第15-17页 |
2.1 合适的附着基 | 第15页 |
2.2 增加空间异质性 | 第15页 |
2.3 形成小生境系统 | 第15-16页 |
2.4 移植藻体形成优势群 | 第16-17页 |
3.人工鱼礁效果评估 | 第17-18页 |
3.1 生态效益 | 第17-18页 |
3.2 经济效益 | 第18页 |
3.3 社会效益 | 第18页 |
4.光合生理 | 第18-21页 |
4.1 叶绿素荧光技术 | 第18-20页 |
4.2 液相氧电极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鼠尾藻人工藻礁增殖的初步研究 | 第21-3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1-27页 |
1.1 材料 | 第21-22页 |
1.2 方法 | 第22-27页 |
1.3 数据测量 | 第27页 |
2 结果 | 第27-31页 |
2.1 基于鼠尾藻人工育苗的藻礁增殖 | 第27-30页 |
2.2 鼠尾藻人工的藻礁移植 | 第30-31页 |
3 讨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北戴河人工鱼礁大型海藻移植 | 第33-4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4-39页 |
1.1 藻种材料 | 第34页 |
1.2 海上养殖筏架材料 | 第34-35页 |
1.3 海藻安装及筏架搭建 | 第35-39页 |
1.4 后期效果评估 | 第39页 |
2 结果 | 第39-43页 |
2.1 移植海藻 | 第39-40页 |
2.2 效果评估 | 第40-43页 |
3 讨论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温度胁迫对掌状海带幼苗生长、抗氧化系统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第45-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47页 |
2 结果 | 第47-51页 |
2.1 温度胁迫对掌状海带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47-48页 |
2.2 温度胁迫对掌状海带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2.3 温度胁迫对掌状海带幼苗酶促抗氧化系统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2.4 温度胁迫对掌状海带幼苗叶绿素荧光各参数的影响 | 第50-51页 |
3.讨论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巨藻幼苗光合、呼吸作用的初步研究 | 第53-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53-54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55页 |
2 结果 | 第55-60页 |
2.1 巨藻配子体发育与幼苗的生长情况 | 第55-56页 |
2.2 环境因子对巨藻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56-57页 |
2.3 不同温度下光强对巨藻幼苗光合作用的影 | 第57-59页 |
2.4 营养盐浓度对巨藻幼苗光合作用的影 | 第59-60页 |
2.5 巨藻幼苗在不同光强、温度和营养盐水平生长的正交实验结果 | 第60页 |
3 讨论 | 第60-63页 |
第六章 高温胁迫对海带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63-7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3-65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63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63-64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64-65页 |
2 结果 | 第65-69页 |
2.1 形态变化 | 第65-66页 |
2.2 温度胁迫对海带幼苗抗氧化系统活性的影响 | 第66-69页 |
2.3 温度胁迫对海带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69页 |
3.讨论 | 第69-72页 |
总结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6页 |
附录 撰写和发表论文情况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