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MC的混合磁路永磁同步电机的基础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1.2 软磁复合材料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轴向磁场电机 | 第10-12页 |
1.2.2 横向磁场电机 | 第12-13页 |
1.2.3 爪极电机 | 第13-14页 |
1.2.4 垂直电机 | 第14-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基于SMC混合磁路永磁同步电机的设计方法 | 第16-25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混合磁路永磁电机的工作原理 | 第16-18页 |
2.3 混合磁路电机电磁设计的有关分析 | 第18-20页 |
2.3.1 混合磁路电机的设计原则 | 第18-19页 |
2.3.2 电磁设计主要步骤 | 第19-20页 |
2.4 重要参数及结构的确定 | 第20-24页 |
2.4.1 环形开槽对气隙磁密影响的等效 | 第20-21页 |
2.4.2 永磁体厚度与极槽配合的选择 | 第21-22页 |
2.4.3 定子绕组的选择 | 第22-23页 |
2.4.4 转子磁路结构的选择 | 第23-24页 |
2.5 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混合磁路永磁电机的有限元计算 | 第25-42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空载分析 | 第25-30页 |
3.2.1 定子铁心磁密分析 | 第25-27页 |
3.2.2 气隙磁密 | 第27-28页 |
3.2.3 空载反电势 | 第28-30页 |
3.3 负载分析 | 第30-33页 |
3.4 结构参数对混合磁路电机的影响 | 第33-36页 |
3.4.1 槽口宽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3.4.2 槽深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3 气隙厚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3.5 长径比对混合磁路永磁电机的影响 | 第36-39页 |
3.6 与传统圆筒形永磁电机的对比 | 第39-41页 |
3.7 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混合磁路永磁电机的损耗计算 | 第42-59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电机损耗分析 | 第42-45页 |
4.2.1 定子铁耗分析 | 第42-44页 |
4.2.2 永磁体涡流损耗分析 | 第44页 |
4.2.3 转子涡流损耗分析 | 第44-45页 |
4.2.4 绕组铜耗 | 第45页 |
4.3 损耗计算的原理 | 第45-47页 |
4.4 电机损耗的有限元计算 | 第47-50页 |
4.4.1 电机空载损耗的计算 | 第47-48页 |
4.4.2 电机额定负载时的损耗计算 | 第48-50页 |
4.5 电机损耗影响因素的探究 | 第50-58页 |
4.5.1 负载电流对电机损耗的影响 | 第50-51页 |
4.5.2 内功率因数角对电机负载时损耗的影响 | 第51-53页 |
4.5.3 气隙长度对混合磁路永磁电机损耗的影响 | 第53-55页 |
4.5.4 槽宽对混合磁路永磁电机损耗的影响 | 第55-56页 |
4.5.5 槽深对混合磁路永磁电机损耗的影响 | 第56-57页 |
4.5.6 转子采用不同材料时损耗的对比 | 第57-58页 |
4.6 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混合磁路永磁同步电机的温升计算 | 第59-65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电机尺寸参数的最终确定 | 第59页 |
5.3 材料传热系数以及表面散热系数的确定 | 第59-61页 |
5.3.1 传热系数的确定 | 第59-60页 |
5.3.2 表面散热系数的确定 | 第60页 |
5.3.3 热源 | 第60-61页 |
5.4 混合磁路永磁电机暂态温升计算与分析 | 第61-64页 |
5.5 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