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 第6-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7页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1.2.1 滑带土研究 | 第17-19页 |
1.2.2 滑带土蠕变模型研究 | 第19-21页 |
1.2.3 滑坡稳定性理论研究 | 第21-22页 |
1.2.4 库水涨落对滑坡稳定性影响研究 | 第22页 |
1.2.5 黄土坡滑坡研究 | 第22-24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24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24-2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2 关键问题 | 第25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5页 |
1.4.4 创新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工程地质背景 | 第27-50页 |
2.1 黄土坡滑坡地质条件 | 第29-41页 |
2.1.1 地形地貌 | 第29-30页 |
2.1.2 地质构造 | 第30-31页 |
2.1.3 地层岩性 | 第31-34页 |
2.1.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4-35页 |
2.1.5 塌岸治理工程 | 第35-38页 |
2.1.6 地表排水工程 | 第38页 |
2.1.7 巴东野外大型综合试验场 | 第38-39页 |
2.1.8 工程治理效果 | 第39-40页 |
2.1.9 存在问题 | 第40-41页 |
2.2 临江Ⅰ-Ⅱ崩滑体的地质特征 | 第41-44页 |
2.2.1 形态特征 | 第41-43页 |
2.2.2 物质组成 | 第43页 |
2.2.3 崩滑体与基岩的接触关系 | 第43-44页 |
2.2.4 崩滑体物质来源 | 第44页 |
2.3 临江Ⅰ-Ⅱ崩滑体的变形规律 | 第44-49页 |
2.3.1 临江Ⅰ号滑坡的变形规律 | 第45-47页 |
2.3.2 临江Ⅱ号滑坡的变形规律 | 第47-4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临江Ⅰ-Ⅱ崩滑体滑带土的基本物理性质和蠕变本构模型 | 第50-90页 |
3.1 滑带土成分 | 第50-51页 |
3.1.1 矿物成分 | 第50页 |
3.1.2 粒度成分 | 第50-51页 |
3.2 天然粒度成分滑带土的力学实验 | 第51-57页 |
3.2.1 存在问题 | 第51页 |
3.2.2 取样 | 第51-52页 |
3.2.3 备样 | 第52-53页 |
3.2.4 滑带土大型三轴剪切试验 | 第53-54页 |
3.2.5 滑带土大型压缩试验 | 第54页 |
3.2.6 滑带土大型蠕变试验 | 第54-57页 |
3.3 天然粒度成分滑带土的蠕变本构模型 | 第57-82页 |
3.3.1 常用的蠕变模型 | 第57-60页 |
3.3.2 改进的Singh-Mitchell模型 | 第60-82页 |
3.4 天然粒度成分滑带土的长期强度 | 第82-89页 |
3.4.1 土体长期强度的求取方法 | 第82-83页 |
3.4.2 天然粒度成分滑带土长期强度的确定 | 第83-8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四章 库水涨落条件下临江Ⅰ号滑坡的变形和稳定性分析 | 第90-102页 |
4.1 三峡水库运行情况 | 第90页 |
4.2 计算模型 | 第90-92页 |
4.2.1 建立模型 | 第90-91页 |
4.2.2 边界条件 | 第91页 |
4.2.3 计算工况 | 第91-92页 |
4.3 数值计算相关参数的验证 | 第92-97页 |
4.3.1 验证变形参数 | 第92-93页 |
4.3.2 验证强度参数 | 第93-94页 |
4.3.3 验证滑体的渗透性质 | 第94-97页 |
4.4 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基本原理 | 第97-99页 |
4.5 数值计算 | 第99-10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五章 长江水位下降模式对临江Ⅰ号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2-126页 |
5.1 库水日降幅对临江I号崩滑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2-110页 |
5.1.1 库水日降幅对渗流场的影响 | 第102-106页 |
5.1.2 库水日降幅对位移场的影响 | 第106-109页 |
5.1.3 库水日降幅对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5.2 库水下降“陡、缓”次序对临江I号崩滑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110-116页 |
5.2.1 计算工况 | 第110-111页 |
5.2.2 库水下降“陡、缓”次序对渗流场的影响 | 第111-114页 |
5.2.3 库水下降“陡、缓”次序对稳定性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5.3 长江水位变化的锯齿形状对临江I号崩滑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116-121页 |
5.3.1 计算工况 | 第116-117页 |
5.3.2 长江水位变化的锯齿形状对渗流场的影响 | 第117-119页 |
5.3.3 长江水位变化的锯齿形状对稳定性的影响 | 第119-121页 |
5.4 长江水位变化的锯齿个数对临江I号崩滑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121-125页 |
5.4.1 计算工况 | 第121页 |
5.4.2 长江水位变化的锯齿个数对渗流场的影响 | 第121-124页 |
5.4.3 长江水位变化的锯齿个数对稳定性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26-12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26-127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127-128页 |
第七章 致谢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