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2-15页 |
1.3.1 内容分析法 | 第12页 |
1.3.2 文献分析法 | 第12-13页 |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吕克·贝松影片概述和“女性情结”溯源 | 第15-23页 |
2.1 吕克·贝松影片概述 | 第15-16页 |
2.2 “女性情结”溯源 | 第16-23页 |
2.2.1 “情结”概念界说 | 第16-18页 |
2.2.2 吕克·贝松“女性情结”溯源 | 第18-23页 |
2.2.2.1 法国女性主义运动和“法国新浪潮”影响 | 第18-20页 |
2.2.2.2 早年的创伤性记忆的影响 | 第20-23页 |
第三章 女性意象符号的表达 | 第23-28页 |
3.1 水——母亲的类比 | 第23-25页 |
3.2 绳索——脐带的象征 | 第25-26页 |
3.3 海豚(美人鱼)——导演的自我类比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吕克·贝松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 第28-43页 |
4.1 早熟的少女 | 第29-31页 |
4.1.1 “恋父”少女玛蒂尔达 | 第29-30页 |
4.1.2 勇敢公主赛琳娜 | 第30-31页 |
4.2 妩媚果敢新女性 | 第31-35页 |
4.2.1 “杀手”尼基塔 | 第31-33页 |
4.2.2 不畏艰险的阿黛拉 | 第33-34页 |
4.2.3 放生爱情的乔安娜 | 第34-35页 |
4.3 “神化”的人 | 第35-38页 |
4.3.1 爱的化身丽露 | 第35-36页 |
4.3.2 天使安吉拉 | 第36-37页 |
4.3.3 超能毒贩Lucy | 第37-38页 |
4.4 政治领袖 | 第38-43页 |
4.4.1 圣女贞德 | 第39-40页 |
4.4.2 昂山素季 | 第40-43页 |
第五章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性别建构 | 第43-49页 |
5.1 父权制社会男性形象解构——发现强势性别的弱势 | 第43-44页 |
5.2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人类理想型——双性合体 | 第44-46页 |
5.3 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第46-48页 |
5.4 吕克·贝松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定位对中国电影的启发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