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及生态防治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泥石流评价常见方法现状 | 第12-14页 |
1.3 本文所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延吉沟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 | 第17-25页 |
2.1 自然地理 | 第17-18页 |
2.1.1 地理交通 | 第17页 |
2.1.2 气象水文 | 第17-18页 |
2.1.3 生态植被 | 第18页 |
2.2 地质环境 | 第18-24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18-22页 |
2.2.2 地层与岩性 | 第22-23页 |
2.2.3 地质构造 | 第23-24页 |
2.2.4 水文地质 | 第24页 |
2.3 人类活动 | 第24-25页 |
3 泥石流运动参数 | 第25-45页 |
3.1 泥石流容重 | 第25-28页 |
3.1.1 根据粘粒含量计算泥石流容重 | 第25-27页 |
3.1.2 不同频率泥石流容重及性质判断 | 第27-28页 |
3.2 泥石流流速 | 第28-30页 |
3.2.1 泥石流流速计算方法 | 第28-29页 |
3.2.2 泥石流流速计算 | 第29-30页 |
3.3 泥石流流量 | 第30-37页 |
3.3.1 清水流量计算 | 第30-35页 |
3.3.2 雨洪计算法(配方法)泥石流流量计算 | 第35-36页 |
3.3.3 形态调查法泥石流流量计算 | 第36-37页 |
3.4 泥石流总量 | 第37-39页 |
3.5 泥石流冲击力 | 第39-43页 |
3.5.1 泥石流流体动压力计算 | 第40页 |
3.5.2 泥石流冲击力计算结果 | 第40-41页 |
3.5.3 泥石流中最大石块冲击力计算 | 第41-43页 |
3.6 泥石流类型 | 第43-4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延吉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 | 第45-55页 |
4.1 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方法 | 第45页 |
4.2 模糊数学评价方法 | 第45-48页 |
4.2.1 泥石流危险度判别 | 第46-48页 |
4.3 BP神经网络法 | 第48-52页 |
4.3.2 神经网络计算方法 | 第49-50页 |
4.3.3 MATLAB7及神经网络工具箱函数 | 第50页 |
4.3.4 计算延吉沟泥石流危险度 | 第50-52页 |
4.4 两种算法的优劣性 | 第52-54页 |
4.4.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优点 | 第52页 |
4.4.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缺点 | 第52-53页 |
4.4.3 神经网络算法的优点 | 第53页 |
4.4.4 神经网络的缺点 | 第53页 |
4.4.5 两种算法的比较 | 第53-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5 生态防治原理及方案 | 第55-61页 |
5.1 生态工程的原则 | 第55页 |
5.2 泥石流生物生态工程治理的规划布局 | 第55-56页 |
5.3 延吉沟泥石流防治方案 | 第56-59页 |
5.3.1 泥石流清水区 | 第58页 |
5.3.2 泥石流流通区 | 第58-59页 |
5.3.3 泥石流堆积区 | 第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6 结论及建议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62页 |
6.2 建议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