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油菜籽(芸薹)论文

新型化学杂交剂筛选及其诱导油菜雄性不育的效果和机理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4页
    1.1 我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概况第13页
    1.2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途径第13-16页
        1.2.1 细胞质雄性不育第14页
        1.2.2 细胞核雄性不育第14-15页
        1.2.3 自交不亲和性第15-16页
        1.2.4 化学杂交剂诱导雄性不育第16页
    1.3 植物化学杂交剂研究概况第16-20页
        1.3.1 化学杂交剂种类第16-18页
        1.3.2 化学杂交剂的使用方法第18-20页
    1.4 植物雄性不育的机理研究第20-26页
        1.4.1 植物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第20-22页
        1.4.2 植物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机理研究第22-24页
        1.4.3 植物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研究第24-26页
    1.5 蛋白组学研究技术第26-30页
    1.6 植物雄性不育花药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第30-33页
        1.6.1 花药蛋白质组学研究现状第30-31页
        1.6.2 植物雄性不育花药蛋白质组学研究第31-33页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3-34页
第二章 三种化学药物诱导油菜雄性不育的效果及对农艺性状的影响第34-46页
    2.1 材料第35-36页
        2.1.1 材料第35-36页
        2.1.2 植物材料的种植第36页
    2.2 实验方法第36-37页
        2.2.1 三种化学药物诱导油菜雄性不育效果的研究第36-37页
        2.2.2 单嘧磺酯钠诱导雄性不育效果与不同基因型的互作研究第37页
        2.2.3 观察和分析方法第37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7-43页
        2.3.1 温室栽培油菜喷施 3 种化学药物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第37页
        2.3.2 大田喷施 3 种化学药物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第37-40页
        2.3.3 大田喷施 3 种化学药物诱导油菜雄性不育的效果第40-41页
        2.3.4 单嘧磺酯钠诱导雄性不育效果与不同基因型油菜互作的研究第41-43页
    2.4 讨论与结论第43-46页
第三章 单嘧磺酯钠诱导的油菜雄性不育株花药的细胞学变化研究第46-58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6-47页
        3.1.1 材料第46页
        3.1.2 压片细胞学观察方法第46-47页
        3.1.3 显微、超微结构观察方法第4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7-55页
        3.2.1 压片观察单嘧磺酯钠诱导油菜雄性不育株花药的细胞学结构变化第47-49页
        3.2.2 单嘧磺酯钠诱导油菜雄性不育株花药细胞学变化的显微结构观察第49-51页
        3.2.3 单嘧磺酯钠诱导油菜雄性不育株花药细胞学变化的超微结构观察第51-55页
    3.3 讨论与结论第55-58页
第四章 单嘧磺酯钠诱导的油菜雄性不育株的蛋白质组变化研究第58-92页
    4.1 材料第58-60页
        4.1.1 实验材料第58页
        4.1.2 供试植物材料的种植、药物处理及采样方法第58-59页
        4.1.3 仪器及试剂第59-60页
    4.2 方法第60-62页
        4.2.1 蛋白质样品的制备第60页
        4.2.2 蛋白质双向电泳及凝胶染色的方法第60-61页
        4.2.3 图像扫描与蛋白质点的分析第61页
        4.2.4 差异蛋白质点的鉴定第61-62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62-90页
        4.3.1 2-DE 技术体系的优化第62-66页
        4.3.2 单嘧磺酯钠诱导的油菜雄性不育植株的蛋白质组变化研究第66-82页
        4.3.3 单嘧磺酯钠诱导油菜雄性不育植株的代谢途径变化第82-86页
        4.3.4 单嘧磺酯钠诱导的油菜雄性不育植株叶片和发育花药代谢网络的变化第86-90页
    4.4 讨论第90-92页
第五章 全文讨论和结论第92-97页
    5.1 讨论第92-95页
        5.1.1 植物细胞核雄性不育的细胞学变化及其分子机制第92-93页
        5.1.2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细胞学变化及其分子机制第93页
        5.1.3 CHA 诱导植物雄性不育的细胞学变化及分子机制第93-95页
    5.2 本研究的结论第95-96页
    5.3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作者简介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医科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信息素结合蛋白相关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