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基于符号计算法的桩结构空间协同分析方法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9-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29页
    1.1 引言第14-20页
        1.1.1 概述第14-15页
        1.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20页
    1.2 桩结构计算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24页
        1.2.1 单桩计算方法研究现状第21-23页
        1.2.2 群桩计算方法研究现状第23-24页
    1.3 结构空间协同分析方法研究现状第24-26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6-29页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6页
        1.4.2 技术思想与技术路线第26-29页
第2章 符号计算原理及其应用第29-44页
    2.1 引言第29-30页
    2.2 符号计算研究背景与发展趋势第30-33页
        2.2.1 符号计算研究背景第30-31页
        2.2.2 符号计算发展趋势第31-33页
    2.3 Maple符号计算系统与应用第33-43页
        2.3.1 Maple符号计算简介第33-35页
        2.3.2 符号计算系统应用第35-39页
        2.3.3 小结第39-43页
    2.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3章 符号计算分析理论基础第44-72页
    3.1 引言第44-45页
    3.2 建立桩结构高阶微分方程组第45-55页
        3.2.1 计算单元的划分原则第45-47页
        3.2.2 柱的微分方程表达式第47-48页
        3.2.3 桩的微分方程表达式第48-49页
        3.2.4 桩结构的轴向变形微分方程第49-52页
        3.2.5 高阶微分方程组的建立第52-55页
    3.3 边界条件及节点位移协调条件、内力平衡条件第55-70页
        3.3.1 边界条件第55-63页
            3.3.1.1 桩底边界条件第56-57页
            3.3.1.2 柱(桩)顶边界条件第57-58页
            3.3.1.3 桩结构轴向变形边界条件第58-59页
            3.3.1.4 桩与承台或柱与承台处边界协调条件第59-60页
            3.3.1.5 柱(桩)顶与承台顶的内力平衡条件第60-61页
            3.3.1.6 边界条件总结第61-63页
        3.3.2 计算单元连接节点的变形协调条件和内力平衡条件第63-70页
            3.3.2.1 变形协调条件第63-64页
            3.3.2.2 内力平衡条件第64-68页
            3.3.2.3 计算单元连接节点条件总结第68-70页
    3.4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4章 桩基础符号计算方法分析实例研究第72-102页
    4.1 单柱—桩基础算例分析第72-80页
        4.1.1 设计基本资料第72-73页
        4.1.2 微分方程组建立第73-75页
        4.1.3 边界条件第75-76页
        4.1.4 计算单元连接节点的变形协调条件和内力平衡条件第76-77页
        4.1.5 算例求解第77-78页
        4.1.6 与传统方法比较分析研究第78-80页
    4.2 群桩基础算例分析第80-87页
        4.2.1 设计基本资料第80-82页
        4.2.2 微分方程组建立第82-83页
        4.2.3 边界条件第83-84页
        4.2.4 计算单元连接节点的变形协调条件和内力平衡条件第84-85页
        4.2.5 算例求解第85-86页
        4.2.6 与传统方法比较分析第86-87页
    4.3 单桩符号计算法与试验数据比较实证研究第87-93页
        4.3.1 设计基本资料第88-89页
        4.3.2 微分方程组建立第89页
        4.3.3 边界条件第89-90页
        4.3.4 计算单元连接节点的变形协调条件和内力平衡条件第90页
        4.3.5 算例求解第90-91页
        4.3.6 与试验方法比较研究第91-93页
    4.4 群桩符号计算法与有限元分析比较实证研究第93-100页
        4.4.1 设计基本资料第93-94页
        4.4.2 微分方程组建立第94-95页
        4.4.3 边界条件第95-97页
        4.4.4 计算单元连接节点的变形协调条件和内力平衡条件第97-98页
        4.4.5 算例求解第98-100页
        4.4.6 与有限元分析方法比较研究第100页
    4.5 四种方法比较分析第100-101页
    4.6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5章 桩锚支护结构符号计算法应用实例研究第102-111页
    5.1 引言第102页
    5.2 桩锚结构基坑支护基本特征第102-103页
    5.3 桩锚结构符号计算法计算原理第103-108页
        5.3.1 微分方程组建立第104-106页
        5.3.2 边界条件第106-107页
        5.3.3 计算单元连接节点的变形协调条件和内力平衡条件第107-108页
        5.3.4 算例求解第108页
    5.4 符号计算法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第108-109页
    5.5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11-114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111-112页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12页
    6.3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3页
附录1第123-124页
附录2第124-125页
附录3第125-126页
附录4第126-127页
附录5第127-128页
作者简介第12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8-129页
致谢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乔灌篱沟蓄坡面降雨入渗产流系统水分运动研究
下一篇:基于金属纳米团簇材料和纳米电极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