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水土保持论文

乔灌篱沟蓄坡面降雨入渗产流系统水分运动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33页
        1.2.1 水土流失概述第15-16页
        1.2.2 水土保持措施研究现状第16-30页
        1.2.3 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研究进展第30-33页
    1.3 乔灌篱沟蓄法概述第33-35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5-36页
第二章 乔灌篱沟蓄沟道土壤水分运动试验研究第36-50页
    2.1 乔灌篱沟蓄沟道土壤水分运动试验设备与方法第36-43页
        2.1.1 试验设备第36-41页
        2.1.2 灌水量的确定第41-42页
        2.1.3 试验步骤第42-43页
    2.2 乔灌篱沟蓄沟道土壤水分运动试验结果分析第43-48页
        2.2.1 乔灌篱沟蓄沟道土壤水分运动过程分析第43-44页
        2.2.2 湿润锋变化过程分析第44-46页
        2.2.3 土壤含水率分布特性分析第46-48页
    2.3 小结第48-50页
第三章 乔灌篱沟蓄沟道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研究第50-80页
    3.1 数学模型第50-52页
        3.1.1 控制方程第51页
        3.1.2 定解条件第51-52页
    3.2 数学模型的求解第52-68页
        3.2.1 土壤水分运动控制方程的Galerkin方程第53-54页
        3.2.2 三角单元剖分与基函数的构造第54-57页
        3.2.3 三角单元Galerkin有限元方程第57-62页
        3.2.4 时间项差分处理第62页
        3.2.5 有限元法的总体矩阵合成第62-65页
        3.2.6 方程组求解——迭代法第65-67页
        3.2.7 数值求解过程第67-68页
    3.3 程序编制第68-69页
    3.4 乔灌篱沟蓄沟道土壤水分运动数学模型验证第69-72页
        3.4.1 模型基本参数第69页
        3.4.2 土壤湿润锋对比第69-71页
        3.4.3 土壤含水率对比第71-72页
    3.5 乔灌篱沟蓄沟道土壤水分特征分析第72-79页
        3.5.1 不同入沟水量土壤水分运动特性分析第72-73页
        3.5.2 不同沟底宽度土壤水分运动特性分析第73-75页
        3.5.3 不同土壤初始含水率土壤水分运动特性分析第75-76页
        3.5.4 不同水平贮水管直径水分运动特性分析第76-78页
        3.5.5 不同水平贮水管埋深水分运动特性分析第78-79页
    3.6 小结第79-80页
第四章 乔灌篱沟蓄坡面降雨入渗产流系统水分运动模型建立与求解第80-92页
    4.1 乔灌篱沟蓄坡面降雨入渗系统水分运动模型第80-84页
        4.1.1 研究区域概化第80-81页
        4.1.2 控制方程第81-82页
        4.1.3 定解条件第82-84页
    4.2 模型离散第84-90页
        4.2.1 运动波模型求解第84-89页
        4.2.2 土壤水分运动方程求解第89-90页
    4.3 模型运行过程第90页
    4.4 小结第90-92页
第五章 乔灌篱沟蓄坡面降雨入渗产流系统水分运动模型验证与应用第92-102页
    5.1 试验布置与观测方法第92-94页
        5.1.1 试验区概况第92-93页
        5.1.2 坡面径流小区的布置与观测第93-94页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94-95页
    5.3 模型验证第95-97页
    5.4 乔灌篱沟蓄坡面降雨入渗产流特征分析第97-101页
        5.4.1 坡度对产流量的影响分析第97-98页
        5.4.2 坡面糙率对产流量的影响分析第98-99页
        5.4.3 前期含水率对产流量的影响分析第99页
        5.4.4 雨强对产流量的影响分析第99-100页
        5.4.5 雨量对产流量的影响分析第100-101页
    5.5 小结第101-10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102-104页
    6.1 结论第102-103页
    6.2 建议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6页
致谢第116-11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工作第118页
    1、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18页
    2、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枫杨和湿地松幼苗生理参数的高光谱反演模型研究
下一篇:基于符号计算法的桩结构空间协同分析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