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 蜂花粉概述 | 第12-15页 |
1.1 蜂花粉及蜂花粉资源 | 第12页 |
1.2 蜂花粉的理化特征和主要成分 | 第12-13页 |
1.2.1 蜂花粉的理化特征 | 第12-13页 |
1.2.2 蜂花粉的主要成分 | 第13页 |
1.3 功能作用 | 第13-15页 |
1.3.1 蜂花粉美容和抗衰老的作用 | 第13-14页 |
1.3.2 蜂花粉抗疲劳和增强免疫的作用 | 第14页 |
1.3.3 对心脑血管的作用 | 第14页 |
1.3.4 抗肿瘤和抗辐射作用 | 第14页 |
1.3.5 其他作用 | 第14-15页 |
2 蜂花粉的破壁研究 | 第15-16页 |
2.1 蜂花粉破壁的原因 | 第15页 |
2.2 蜂花粉破壁的方法及其特点 | 第15-16页 |
2.3 蜂花粉温差破壁介绍 | 第16页 |
3 蜂花粉的提取工艺及黄酮检测 | 第16-17页 |
3.1 蜂花粉的提取 | 第16页 |
3.2 黄酮的检测 | 第16-17页 |
4 蜂花粉与前列腺增生 | 第17-19页 |
4.1 前列腺增生概述 | 第17-18页 |
4.1.1 前列腺 | 第17页 |
4.1.2 前列腺增生 | 第17-18页 |
4.1.3 前列腺增生的治疗 | 第18页 |
4.2 蜂花粉治疗前列腺增生 | 第18-19页 |
4.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4.2.2 蜂花粉制剂 | 第19页 |
5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5.1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5.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四种蜂花粉的温差破壁工艺研究 | 第21-3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1-24页 |
1.1 材料和仪器 | 第21-22页 |
1.1.1 材料 | 第21页 |
1.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1-22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2页 |
1.2.1 将蜂花粉进行粉碎 | 第22页 |
1.2.2 温差破壁 | 第22页 |
1.2.3 蜂花粉的显微镜观察与破壁率的计算 | 第22页 |
1.3 蜂花粉破壁的单因素实验 | 第22-23页 |
1.3.1 低温对于蜂花粉破壁的影响 | 第22-23页 |
1.3.2 高温对于蜂花粉破壁的影响 | 第23页 |
1.3.3 高温时间对于蜂花粉破壁的影响 | 第23页 |
1.3.4 低温时间对于蜂花粉破壁的影响 | 第23页 |
1.4 蜂花粉破壁的正交实验 | 第23-24页 |
1.5 数据分析 | 第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5页 |
2.1 蜂花粉显微镜观察与破壁效果 | 第24-26页 |
2.1.1 蜂花粉的外形观察 | 第25页 |
2.1.2 机械粉碎对蜂花粉破壁的影响 | 第25-26页 |
2.2 温差破壁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2.2.1 低温对蜂花粉破壁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2 高温对蜂花粉破壁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3 低温时间对蜂花粉破壁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2.2.4 高温时间对蜂花粉破壁率的影响 | 第29页 |
2.3 四种蜂花粉进行温差破壁的正交实验结果 | 第29-35页 |
2.3.1 油菜蜂花粉温差破壁的结果和分析 | 第29-31页 |
2.3.2 山茶蜂花粉温差破壁的结果和分析 | 第31-32页 |
2.3.3 荷花蜂花粉温差破壁的结果和分析 | 第32-34页 |
2.3.4 荞麦蜂花粉温差破壁的结果和分析 | 第34-35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四种花粉提取工艺研究 | 第36-4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6-39页 |
1.1 材料和仪器 | 第36-37页 |
1.1.1 材料和试剂 | 第36页 |
1.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6-37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1.2.1 蜂花粉提取的正交实验设计 | 第37-38页 |
1.2.2 蜂花粉内容物提取率的计算 | 第38页 |
1.3 蜂花粉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38-39页 |
1.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8页 |
1.3.2 样品的制备 | 第38页 |
1.3.3 样品测定 | 第38-39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2.1 油菜蜂花粉提取的结果 | 第39-40页 |
2.2 山茶蜂花粉提取的结果 | 第40-42页 |
2.3 荷花蜂花粉提取的结果 | 第42-43页 |
2.4 荞麦蜂花粉提取的结果 | 第43-45页 |
2.5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5页 |
2.6 不同蜂花粉的黄酮化合物含量 | 第45-46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四种蜂花粉对于大鼠前列腺增生的治疗效果 | 第47-5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7-49页 |
1.1 材料和仪器 | 第47页 |
1.1.1 材料和试剂 | 第47页 |
1.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7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1.2.1 动物实验造模与分组 | 第47-48页 |
1.2.2 剂量选择 | 第48页 |
1.2.3 大鼠的采血与解剖 | 第48页 |
1.2.4 大鼠血清分析 | 第48页 |
1.2.5 数据分析 | 第48-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2.1 一般观察结果 | 第49页 |
2.2 大鼠造模前后体重变化 | 第49-51页 |
2.3 药物大鼠的各器官的影响 | 第51-52页 |
2.4 药物对大鼠的前列腺湿重的影响 | 第52-53页 |
2.5 药物对大鼠血清中T、E_2和DHT的影响 | 第53-54页 |
3 讨论与分析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8页 |
1 结论 | 第55-57页 |
1.1 四种蜂花粉破壁工艺的研究 | 第55-56页 |
1.2 四种蜂花粉的提取工艺 | 第56页 |
1.3 四种蜂花粉及其提取物对大鼠前列腺增生的治疗效果 | 第56-57页 |
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