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陈洪绶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 第13-27页 |
第一节 传统学术 | 第14-17页 |
一、陈洪绶生平的最初建构 | 第14-15页 |
二、陈洪缓诗文整理及出版 | 第15-16页 |
三、陈洪绶画风及成就的品评 | 第16-17页 |
第二节 二十世纪以来的综合研究 | 第17-20页 |
一、生平、书画的初步编年整理 | 第17-18页 |
二、光绪版《宝纶堂集》文献价值的发掘 | 第18-19页 |
三、风格分析 | 第19页 |
四、艺术社会史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研究的细化 | 第20-23页 |
一、陈洪绶生平、交游的细化 | 第20-21页 |
二、康熙版《宝纶堂集》的发现 | 第21-22页 |
三、新艺术史视域下的个案研究 | 第22-23页 |
第四节 未来的走向 | 第23-24页 |
第五节 论文之构想 | 第24-27页 |
第二章 陈洪缓岳翁考 | 第27-41页 |
第一节 张尔葆与陈洪绶翁婿关系考 | 第28-33页 |
一、陈于朝与张尔葆的书信往来 | 第28-31页 |
二、张尔葆与陈洪绶的学画渊源 | 第31-33页 |
第二节 来斯行与陈洪绶翁婿关系考 | 第33-41页 |
一、陈、来两家订亲始末考 | 第33-35页 |
二、陈洪绶的“赘婚”风波 | 第35-36页 |
三、来斯行对陈洪绶的影响 | 第36-41页 |
第三章 陈洪绶游历考 | 第41-79页 |
第一节 由《匪石堂诗》重考陈洪绶天启间上京年月 | 第42-44页 |
第二节 陈洪绶天启间赴京缘由及婚姻状况再考察 | 第44-50页 |
一、重读陈洪绶与倪元璐五绝句酬答——兼考陈洪绶与妓女陈琼京中相好事 | 第44-46页 |
二、《宝纶堂集》“寄内”诗考释——兼考陈洪绶继室韩氏来归时间 | 第46-47页 |
三、重读《怀亡室》——陈洪绶元配来氏亡故时间新探 | 第47-49页 |
四、陈洪绶天启间赴京缘由新探 | 第49-50页 |
第三节 陈洪绶天启间自京南返时间及相关事考 | 第50-56页 |
一、陈洪绶天启间自京南返时间新探——兼论陈洪绶在京患病事 | 第50-51页 |
二、《舟次丹阳送何实甫之金陵》创作时间新探 | 第51-53页 |
三、陈洪绶天启间南返抵家时间新探 | 第53-54页 |
四、陈洪绶天启间远游诗作与“日课” | 第54-56页 |
第四节 陈洪绶崇祯末赴京年月再考察 | 第56-63页 |
一、《穰梨馆过眼录》载《祖师待诏图》真伪再辨 | 第56-60页 |
二、张岱与陈洪绶观白洋潮年月考辨 | 第60-62页 |
三、崇祯十三年的特殊性——陈洪绶赴京缘由及赴京时间推想 | 第62-63页 |
第五节 陈洪绶崇祯末在京结诗社之性质与影响 | 第63-66页 |
第六节 陈洪绶崇祯末自京南返时间及相关事考 | 第66-79页 |
一、曹溶《送陈章侯还诸暨》二首考释 | 第66-67页 |
二、陈洪绶崇祯末自京南返时间新探 | 第67-68页 |
三、陈洪绶与三叔京中交游散考 | 第68-69页 |
四、《万福楼书画目》载《寿胜南山图》真伪考辨 | 第69-79页 |
第四章 陈洪缓年谱补正 | 第79-125页 |
第一节 万历二十六年至万历四十二年 | 第79-81页 |
第二节 万历四十三年至崇祯三年 | 第81-104页 |
第三节 崇祯四年至崇祯十六年 | 第104-111页 |
第四节 崇祯十七年至顺治九年 | 第111-125页 |
结论 | 第125-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9页 |
附录 | 第139-177页 |
附录一 诸家评论补遗 | 第139-143页 |
附录二 祖父陈性学简谱 | 第143-148页 |
附录三 父亲陈于朝年谱 | 第148-162页 |
附录四 岳翁来斯行简谱 | 第162-170页 |
附录五 陈洪绶集外诗文补辑 | 第170-177页 |
作者简历 | 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