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起重机械与运输机械论文--装卸机械论文--自动式装卸车论文

电动平衡重式叉车转向机构的设计与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国内外叉车的发展趋势第12-13页
        1.1.3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1 电动叉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叉车转向机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第17-18页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8-19页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8-19页
        1.3.2 本文研究路线第19页
    1.4 本章小结第19-21页
第2章 电动平衡重式叉车转向机构的设计第21-39页
    2.1 叉车转向原理及要求分析第21-23页
        2.1.1 转向原理第21-22页
        2.1.2 本文叉车转向机构的设计要求分析第22-23页
    2.2 转向机构受力分析第23-31页
        2.2.1 转向阻力矩分析第24-25页
        2.2.2 叉车基本转向机构的比较第25-31页
    2.3 叉车转弯半径第31-33页
        2.3.1 转向机构本身的限制第31-32页
        2.3.2 转向机构构件之间的干涉第32-33页
    2.4 叉车稳定性第33-35页
    2.5 转向机构总体设计方案第35-38页
    2.6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3章 叉车转向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及优化第39-59页
    3.1 虚拟样机技术以及其基本理论第39-41页
        3.1.1 虚拟样机技术第39-40页
        3.1.2 基本理论第40-41页
    3.2 转向系统参数化模型建立与分析第41-49页
        3.2.1 空间转向机构的数学模型第41-43页
        3.2.2 叉车转向阻力矩第43-46页
        3.2.3 参数化模型的建立及仿真第46-49页
    3.3 基于Insight的转向机构结构优化第49-58页
        3.3.1 转向机构的优化目标函数及约束第49-51页
        3.3.2 转向机构优化过程第51-54页
        3.3.3 优化结果分析第54-58页
    3.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4章 叉车转向机构力学性能分析及稳定性研究第59-79页
    4.1 转向桥体的静态结构分析第59-65页
        4.1.1 最大垂直力工况第60-61页
        4.1.2 桥体的参数研究及改进第61-64页
        4.1.3 最大侧向力工况第64-65页
    4.2 转向节的静力学分析及优化第65-70页
        4.2.1 最大垂直力工况第66-67页
        4.2.2 最大侧向力工况第67页
        4.2.3 原地转向工况第67-68页
        4.2.4 转向节拓扑优化第68-70页
    4.3 转向节的疲劳特性分析第70-75页
        4.3.1 基于路面不平度的疲劳寿命分析第70-72页
        4.3.2 最大侧向力工况下的转向节疲劳分析第72-74页
        4.3.3 原地转向工况下的转向节疲劳分析第74-75页
    4.4 叉车整车稳定性仿真研究第75-78页
        4.4.1 叉车稳定性的要求第75-76页
        4.4.2 叉车整体稳定性仿真第76-78页
    4.5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5章 叉车转向机构的样机制作与测试第79-89页
    5.1 叉车转向机构的样机制作第79-80页
    5.2 叉车转向机构的样机试验第80-87页
        5.2.1 叉车整车的能耗试验第80-83页
        5.2.2 叉车整车转弯半径测试第83-84页
        5.2.3 转向桥体的应力测试第84-87页
    5.3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89-91页
    6.1 总结第89页
    6.2 展望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5页
致谢第95-9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插装式2D伺服阀用力矩马达及其控制器的设计与研究
下一篇:空化射流喷嘴结构参数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