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历史街区步行空间对城市发展非常重要 | 第11页 |
1.1.2 国内外都非常重视对历史街区步行空间的研究 | 第11-12页 |
1.1.3 空间句法在中国历史街区规划应用中尚未普及 | 第12-13页 |
1.1.4 广州市北京路历史街区非常具有区域代表性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3.1 空间句法 | 第14-15页 |
1.3.2 历史街区 | 第15页 |
1.3.3 线段分析法 | 第15页 |
1.3.4 步行空间整合度 | 第15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15-20页 |
1.4.1 空间句法 | 第15-17页 |
1.4.2 空间句法在历史街区方面的研究 | 第17-19页 |
1.4.3 空间句法在步行系统方面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20-2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0-24页 |
第2章 步行视角下空间句法与历史街区的理论研究 | 第24-48页 |
2.1 步行视角下的空间句法理论研究 | 第24-33页 |
2.1.1 空间句法的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2.1.2 空间句法的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2.1.3 空间句法的传统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2.1.4 线段分析法的特点 | 第30-31页 |
2.1.5 步行视角下的空间句法适用方法研究 | 第31-33页 |
2.2 步行视角下的历史街区研究 | 第33-45页 |
2.2.1 历史街区的中西方差异 | 第33-34页 |
2.2.2 历史街区的步行特征 | 第34-37页 |
2.2.3 历史街区的步行空间类型 | 第37-41页 |
2.2.4 历史街区的步行形式 | 第41-42页 |
2.2.5 北京路历史街区的建设限制条件 | 第42-45页 |
2.3 步行视角下的历史街区研究影响因素 | 第45-47页 |
2.3.1 历史街区保护条件与限制 | 第45-46页 |
2.3.2 历史街区的步行活力度与功能分布的匹配度差异 | 第46-47页 |
2.3.3 历史街区内步行形式复杂多样的问题 | 第47页 |
2.3.4 城市交通对步行空间的空间割裂影响 | 第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步行视角下历史街区的轴线图绘制研究 | 第48-60页 |
3.1 北京路历史街区的步行道路现状 | 第48-52页 |
3.1.1 北京路历史街区的区位分析 | 第48页 |
3.1.2 北京路历史街区的研究范围 | 第48-49页 |
3.1.3 北京路历史街区的道路交通现状 | 第49-50页 |
3.1.4 北京路历史街区的步行形式 | 第50页 |
3.1.5 北京路历史街区的步行空间类型 | 第50-52页 |
3.2 步行视角下历史街区空间句法轴线图的绘制原则与步骤 | 第52-54页 |
3.2.1 空间句法轴线图的绘制原则 | 第52-53页 |
3.2.2 空间句法轴线图的绘制步骤 | 第53-54页 |
3.3 步行视角下交通割裂的轴线图绘制研究 | 第54-57页 |
3.3.1 步行空间的交通割裂特征分析 | 第54-55页 |
3.3.2 步行空间被割裂的轴线图绘制研究 | 第55-56页 |
3.3.3 步行交叉口的轴线图绘制研究 | 第56-57页 |
3.4 步行形式与步行空间类型的轴线图绘制方式 | 第57-59页 |
3.4.1 步行街的轴线图绘制方式 | 第57-58页 |
3.4.2 骑楼街的轴线图绘制方式 | 第58-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步行视角下历史街区功能分布的空间句法研究 | 第60-88页 |
4.1 北京路历史街区的功能分布现状分析 | 第60-63页 |
4.1.1 功能种类与分布 | 第61页 |
4.1.2 历史遗迹分布状况 | 第61-62页 |
4.1.3 骑楼街分布现状 | 第62页 |
4.1.4 步行街分布现状 | 第62-63页 |
4.2 步行视角下的北京路历史街区线段法测算半径研究 | 第63-72页 |
4.2.1 步行距离的文献资料归纳 | 第64页 |
4.2.2 步行距离的实地访谈总结 | 第64-65页 |
4.2.3 不同测算半径的研究 | 第65-70页 |
4.2.4 测算半径的适用性研究 | 第70-71页 |
4.2.5 测算半径的适用性总结 | 第71-72页 |
4.3 北京路历史街区步行整合度与功能分布的匹配度研究 | 第72-80页 |
4.3.1 步行整合度与功能分布的匹配度分析 | 第72-73页 |
4.3.2 1500 m步行半径整合度与功能分布叠加分析 | 第73-75页 |
4.3.3 800m步行半径整合度与功能分布叠加分析 | 第75-78页 |
4.3.4 400m步行半径整合度与功能分布叠加分析 | 第78-80页 |
4.3.5 步行整合度与功能分布匹配度的综合评价注意事项 | 第80页 |
4.4 北京路历史街区步行活力度与用地功能开发的研究 | 第80-87页 |
4.4.1 建设开发现状 | 第81-82页 |
4.4.2 步行活力度与用地功能开发的研究 | 第82-86页 |
4.4.3 综合考虑下的北京路历史街区用地与功能开发建议 | 第86-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5章 步行视角下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空间句法研究 | 第88-102页 |
5.1 北京路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现状 | 第88-90页 |
5.1.1 公共空间的类型与分布 | 第88页 |
5.1.2 公共空间现状的基本信息归纳 | 第88-89页 |
5.1.3 公共空间的发展问题与趋势 | 第89-90页 |
5.2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步行穿越度研究 | 第90-94页 |
5.2.1 开敞型公共空间的步行穿越度研究 | 第91-92页 |
5.2.2 单面开敞型公共空间的步行穿越度研究 | 第92-94页 |
5.3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步行连续性研究 | 第94-97页 |
5.3.1 公共空间连续性与步行活力度的关系 | 第95-96页 |
5.3.2 公共空间连续性与旅游景点的关系 | 第96-97页 |
5.4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功能活力度研究 | 第97-98页 |
5.5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步行活力度的综合评价 | 第98-101页 |
5.5.1 沿江路滨水空间活力度评价 | 第98-99页 |
5.5.2 步行街空间活力度分析与评价 | 第99-100页 |
5.5.3 广场空间活力度分析与评价 | 第100页 |
5.5.4 综合评价表 | 第100-10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结论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页 |
附录 | 第108-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