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研究的意义 | 第11-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3 选题的意义 | 第12页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2-14页 |
第2章 存货的相关理论 | 第14-22页 |
2.1 存货成本的概念 | 第14-17页 |
2.1.1 存货的定义与内涵 | 第14页 |
2.1.2 存货相关成本 | 第14-16页 |
2.1.3 存货管理相关的财务指标及术语 | 第16-17页 |
2.2 存货的记录方法 | 第17页 |
2.2.1 永续盘存制 | 第17页 |
2.2.2 实地盘存制 | 第17页 |
2.3 传统存货管理方法 | 第17-19页 |
2.3.1 ABC分类管理法 | 第17-18页 |
2.3.2 EOQ经济订货量模型 | 第18-19页 |
2.3.3 基于ERP的存货管理 | 第19页 |
2.4 现代存货管理模式 | 第19-22页 |
2.4.1 准时生产制(JIT)系统 | 第19-20页 |
2.4.2 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VMI) | 第20页 |
2.4.3 联合库存管理模式(JMI) | 第20页 |
2.4.4 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CPFR) | 第20-22页 |
第3章M公司存货现状 | 第22-38页 |
3.1 行业背景 | 第22-24页 |
3.1.1 中国工业发展近况 | 第22-23页 |
3.1.2 我国计量泵行业的现状 | 第23-24页 |
3.2 M公司背景及现状 | 第24-32页 |
3.2.1 M公司的组织结构 | 第24-25页 |
3.2.2 M公司的发展状况 | 第25-26页 |
3.2.3 M公司存货管理的信息系统基础 | 第26-27页 |
3.2.4 拉动式生产及库存策略的应用 | 第27-28页 |
3.2.5 各产品线的不同库存策略 | 第28-29页 |
3.2.6 开放式实物库存控制方法 | 第29-32页 |
3.3 存货相关的财务管理分析 | 第32-37页 |
3.3.1 存货周转率 | 第32-33页 |
3.3.2 呆滞、过剩库存 | 第33-35页 |
3.3.3 存货持有成本 | 第35-36页 |
3.3.4 缺货成本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M公司存货的主要问题 | 第38-47页 |
4.1 部分产品线周转率过低 | 第38-40页 |
4.2 存货积压 | 第40-41页 |
4.3 缺货频繁 | 第41-44页 |
4.3.1 缺货次数的统计 | 第41-43页 |
4.3.2 缺货成本的估计 | 第43-44页 |
4.4 其他问题 | 第44-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M公司存货管理的改进建议 | 第47-60页 |
5.1 审核订货提前期及安全库存,提高存货周转率 | 第47-51页 |
5.1.1 ABC类别的重新确定 | 第47-49页 |
5.1.2 提前期的设置与调整 | 第49-50页 |
5.1.3 调整安全库存量 | 第50-51页 |
5.2 加强呆滞、过剩物料的管理和处置 | 第51-54页 |
5.2.1 减少项目备料 | 第51-52页 |
5.2.2 隔离呆滞、过剩物料 | 第52页 |
5.2.3 定期报废呆滞物料 | 第52-53页 |
5.2.4 月度审核,预防积压 | 第53-54页 |
5.3 提高存货记录准确性,减少缺货 | 第54-58页 |
5.3.1 基于ABC分类的月度循环加年度全盘的盘点策略 | 第54-55页 |
5.3.2 加强物料出库管理 | 第55-56页 |
5.3.3 对A类物料实施封闭式管理,加强仓库实物的内部控制 | 第56-58页 |
5.4 其他建议 | 第5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0-6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6.2 局限性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