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采空区失稳破坏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采空区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采空区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第2章 矿区地质与开采概况 | 第17-27页 |
2.1 矿区概况 | 第17-20页 |
2.1.1 矿区基本概况 | 第17页 |
2.1.2 矿区地质概况 | 第17-18页 |
2.1.3 矿床地质特征 | 第18-20页 |
2.1.4 矿床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 第20页 |
2.2 开采现状及采矿方法 | 第20-25页 |
2.2.1 开采历史及现状 | 第20-21页 |
2.2.2 采矿方法简介 | 第21-23页 |
2.2.3 采矿工艺动画 | 第23-25页 |
2.3 采空区现场调查 | 第25-27页 |
第3章 岩石力学参数试验及岩体稳固性分级 | 第27-59页 |
3.1 原有岩石力学参数 | 第27-28页 |
3.2 岩石力学特性试验 | 第28-40页 |
3.2.1 试验准备 | 第28-30页 |
3.2.2 岩石密度、含水率、纵波波速等测量 | 第30页 |
3.2.3 岩石抗拉强度试验 | 第30-32页 |
3.2.4 岩石抗剪强度试验 | 第32-34页 |
3.2.5 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 第34-35页 |
3.2.6 岩石变形试验 | 第35-39页 |
3.2.7 试验结论 | 第39-40页 |
3.3 基于3GSM的结构面调查 | 第40-45页 |
3.3.1 ShapeMetriX 3D简介 | 第40-41页 |
3.3.2 红岭铅锌矿结构面调查 | 第41-45页 |
3.4 围岩质量及稳固性分级 | 第45-49页 |
3.4.1 岩体基本质量BQ分级 | 第45-47页 |
3.4.2 岩体地质力学RMR分级 | 第47-49页 |
3.4.3 围岩质量评价 | 第49页 |
3.5 基于Hoek-Brown准则的岩体力学参数计算 | 第49-57页 |
3.5.1 Hoek-Brown准则简介 | 第49-52页 |
3.5.2 岩体力学参数计算 | 第52-5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采空区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59-89页 |
4.1 矿区地质三维几何模型建立 | 第59-63页 |
4.1.1 矿体、井巷工程模型 | 第59-61页 |
4.1.2 采空区群模型 | 第61-63页 |
4.2 采空区群稳定性数值模拟计算 | 第63-78页 |
4.2.1 FLAC~(3D)软件 | 第64页 |
4.2.2 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 第64-67页 |
4.2.3 模拟计算参数选取及模拟计算 | 第67-68页 |
4.2.4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68-77页 |
4.2.5 矿柱回采模拟计算 | 第77-78页 |
4.3 基于Mathews稳定图的采场稳定性分析 | 第78-86页 |
4.3.1 Mathews稳定图法 | 第78-80页 |
4.3.2 基于Mathews稳定图的采空区稳定性分析 | 第80-8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6-89页 |
第5章 采空区处理与残矿回收初步方案 | 第89-95页 |
5.1 整体治理方案 | 第89页 |
5.2 单矿柱区域治理方案 | 第89-95页 |
5.2.1 方案概述 | 第90页 |
5.2.2 束状孔简介 | 第90-91页 |
5.2.3 回采工艺 | 第91-9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9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95-96页 |
6.2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 第96-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作者简介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