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动力学县域矿业绿色循环发展模式与路径探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矿业绿色循环发展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矿业绿色循环发展概念由来 | 第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系统动力学在矿业绿色循环发展中应用现状 | 第16页 |
1.3.1 国外应用现状 | 第16页 |
1.3.2 国内应用现状 | 第16页 |
1.4 存在问题与不足 | 第16-17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6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创新点 | 第18-21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6.3 研究创新点 | 第20-21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系统动力学理论概述 | 第22-33页 |
2.1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2-23页 |
2.1.1 循环经济概念与内涵 | 第22页 |
2.1.2 循环经济特征 | 第22-23页 |
2.2 绿色经济理论 | 第23-25页 |
2.2.1 绿色经济理论概念与内涵 | 第23-24页 |
2.2.2 绿色经济特征 | 第24-25页 |
2.3 可持续发展 | 第25-26页 |
2.3.1 可持续发展概念与内涵 | 第25-26页 |
2.3.2 可持续发展特征 | 第26页 |
2.4 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26-33页 |
2.4.1 系统动力学理论简介 | 第26-27页 |
2.4.2 系统动力学特点 | 第27-28页 |
2.4.3 系统动力学原理 | 第28页 |
2.4.4 系统动力学建模流程 | 第28-30页 |
2.4.5 VensimPLE简介 | 第30-33页 |
第三章 矿业绿色循环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 | 第33-53页 |
3.1 矿业绿色循环发展的系统性特征抽象分析 | 第33-34页 |
3.2 矿业绿色循环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思路 | 第34-37页 |
3.2.1 建模目的 | 第34-35页 |
3.2.2 确定系统边界 | 第35页 |
3.2.3 分析系统结构 | 第35-37页 |
3.3 参数确定方法 | 第37-38页 |
3.4 因果关系图设计与回路分析 | 第38-41页 |
3.4.1 因果关系图设计 | 第38-39页 |
3.4.2 系统回路分析 | 第39-41页 |
3.5 矿业绿色循环发展子系统设计 | 第41-51页 |
3.5.1 资源子系统设计 | 第41-43页 |
3.5.2 经济子系统设计 | 第43-45页 |
3.5.3 环境子系统设计 | 第45-46页 |
3.5.4 人口子系统设计 | 第46-48页 |
3.5.5 科技子系统设计 | 第48-50页 |
3.5.6 系统流图绘制 | 第50-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矿业绿色循环发展实例分析与路径研究 | 第53-80页 |
4.1 略阳县矿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53-60页 |
4.1.1 略阳县区位 | 第53-54页 |
4.1.2 略阳县人口、经济发展概况 | 第54-55页 |
4.1.3 矿产资源利用现状 | 第55-56页 |
4.1.4 存在问题分析 | 第56-60页 |
4.2 模型测试检验 | 第60-62页 |
4.3 动态仿真与分析 | 第62-68页 |
4.3.1 方程建立过程说明 | 第62-64页 |
4.3.2 当前发展趋势的模拟分析 | 第64-68页 |
4.4 未来发展路径研究 | 第68-75页 |
4.4.1 未来发展路径设计 | 第68-70页 |
4.4.2 未来发展路径仿真模拟与分析 | 第70-75页 |
4.5 略阳县矿业绿色循环发展对策与建议 | 第75-7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5.1 结论 | 第80-81页 |
5.2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附录 | 第89-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