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2.3 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1.3.1 分析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3 研究路线 | 第14-15页 |
1.4 可行性分析 | 第15-16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6页 |
2.1 国外城乡发展关系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2.1.1 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对城乡经济关系问题的研究 | 第17-18页 |
2.1.2 古典经济学对城乡关系的研究 | 第18-20页 |
2.1.3 发展经济学对城乡关系问题的研究 | 第20-22页 |
2.2 国内统筹城乡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2.2.1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乡关系研究 | 第22-23页 |
2.2.2 改革开放后的城乡关系研究 | 第23页 |
2.2.3 二十一世纪初期的城乡统筹发展研究 | 第23-25页 |
2.3 研究述评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广元市统筹城乡发展主要阶段与路径选择 | 第26-49页 |
3.1 广元市启动统筹城乡工作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第26-30页 |
3.1.1 经济发展状况 | 第26-27页 |
3.1.2 社会发展状况 | 第27-29页 |
3.1.3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综述 | 第29-30页 |
3.2 广元市统筹城乡发展的SWOT分析 | 第30-35页 |
3.2.1 主要优势 | 第30-32页 |
3.2.2 主要劣势 | 第32-33页 |
3.2.3 主要机遇 | 第33-34页 |
3.2.4 主要挑战 | 第34-35页 |
3.3 广元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阶段与路径选择 | 第35-40页 |
3.3.1 广元统筹城乡发展的初步探索阶段 | 第35-36页 |
3.3.2 广元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突破阶段 | 第36-38页 |
3.3.3 广元统筹城乡发展的攻坚完善阶段 | 第38-40页 |
3.4 广元市统筹城乡发展典型案例 | 第40-45页 |
3.4.1 朝天区统筹城乡发展实践分析 | 第40-43页 |
3.4.2 利州区统筹城乡发展实践分析 | 第43-45页 |
3.5 广元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特征 | 第45-49页 |
3.5.1 坚持要素集聚、梯次推进的统筹城乡方式 | 第46页 |
3.5.2 通过区域重组拓展统筹城乡发展载体 | 第46-47页 |
3.5.3 通过特色资源深度开发夯实统筹城乡发展支撑 | 第47页 |
3.5.4 通过政策叠加效应加速统筹城乡发展进程 | 第47-48页 |
3.5.5 坚持民生优先的理念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广元市统筹城乡发展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问题 | 第49-57页 |
4.1 广元市统筹城乡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 第49-54页 |
4.1.1 统筹城乡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第49-50页 |
4.1.2 统筹城乡促进了城乡产业快速发展 | 第50-51页 |
4.1.3 统筹城乡促进了基础设施条件改善 | 第51-52页 |
4.1.4 统筹城乡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 第52-53页 |
4.1.5 统筹城乡促进了各项改革的深化 | 第53-54页 |
4.2 广元市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54-57页 |
4.2.1 财政支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受限 | 第54-55页 |
4.2.2 产业支撑和带动能力较弱 | 第55页 |
4.2.3 制度改革推进难 | 第55-56页 |
4.2.4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 第56页 |
4.2.5 城乡建设用地矛盾突出 | 第56页 |
4.2.6 统筹城乡工作推进机制不健全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广元市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深化的对策建议 | 第57-64页 |
5.1 以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强化统筹城乡发展的产业支撑 | 第57-59页 |
5.1.1 优化城乡产业布局 | 第57-58页 |
5.1.2 做大做优产业园区 | 第58页 |
5.1.3 强化城乡产业融合 | 第58页 |
5.1.4 推动产城一体发展 | 第58-59页 |
5.2 按照“一主两副多点”的城镇空间布局提高城镇辐射带动力 | 第59-60页 |
5.2.1 做强以广元主城区和三江新区为核心的主体区域 | 第59页 |
5.2.2 提升苍溪县城和旺苍县城两个城市副中心 | 第59页 |
5.2.3 加快发展重点小集镇 | 第59页 |
5.2.4 推进城乡新型社区和生态小康新村建设 | 第59-60页 |
5.2.5 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率和生态环境承载力 | 第60页 |
5.3 深化以激发城乡发展活力为导向的配套制度改革 | 第60-62页 |
5.3.1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 第60-61页 |
5.3.2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 第61页 |
5.3.3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 第61页 |
5.3.4 深化用地制度改革 | 第61页 |
5.3.5 深化金融制度改革 | 第61-62页 |
5.4 充分发挥农民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 第62-63页 |
5.4.1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 第62页 |
5.4.2 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 第62页 |
5.4.3 构建农民利益保护机制 | 第62页 |
5.4.4 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 | 第62-63页 |
5.5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 | 第63-64页 |
5.5.1 完善组织领导机制 | 第63页 |
5.5.2 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 第63页 |
5.5.3 创新资金投入机制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5页 |
6.1 结论 | 第64页 |
6.2 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