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问题提出 | 第9-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4 研究假设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2.1 身体意象的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2.2 身体意象的影响因素 | 第12-15页 |
2.2.1 个体因素 | 第12-14页 |
2.2.2 社会因素 | 第14-15页 |
2.3 身体意象的测量方法 | 第15-17页 |
2.3.1 问卷调查法 | 第15页 |
2.3.2 体型投射技术研究 | 第15-16页 |
2.3.3 体型轮廓图研究 | 第16页 |
2.3.4 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研究 | 第16-17页 |
2.3.5 内隐联想测验法 | 第17页 |
2.3.6 行为观察法 | 第17页 |
2.4 身体意象的干预研究 | 第17-21页 |
2.4.1 身体意象的干预方式及途径 | 第17-19页 |
2.4.2 身体意象的干预力度及效应 | 第19-20页 |
2.4.3 身体意象的干预问题与展望 | 第20-21页 |
3 研究一:中学生身体意象与行为意向、瘦身倾向的相关研究 | 第21-35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1页 |
3.3 对象与方法 | 第21-22页 |
3.3.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3.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3.3.3 数理统计法 | 第22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22-30页 |
3.4.1 中学生身体意象的特点研究 | 第22-26页 |
3.4.2 中学生的实际身高体重与理想身高体重间的配对检验 | 第26-27页 |
3.4.3 中学生身体意象、行为意向和瘦身倾向在不同BMI组间的差异分析 | 第27-28页 |
3.4.4 不同BMI组中学生不良饮食行为或健康危害行为发生情况 | 第28-29页 |
3.4.5 中学生身体意象与行为意向对瘦身倾向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29-30页 |
3.5 讨论 | 第30-34页 |
3.5.1 中学生身体意象的特点研究 | 第30-32页 |
3.5.2 中学生的实际身高体重与理想身高体重间的配对检验 | 第32-33页 |
3.5.3 中学生身体意象、行为意向和瘦身倾向在不同BMI组间的差异分析 | 第33页 |
3.5.4 不同BMI组中学生不良饮食或健康危害行为发生情况 | 第33-34页 |
3.5.5 中学生身体意象与行为意向对瘦身倾向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34页 |
3.6 结论 | 第34-35页 |
4 研究二:中学生负面身体意象与同伴、媒体影响的相关研究 | 第35-53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35页 |
4.3 对象与方法 | 第35-37页 |
4.3.1 对象 | 第35页 |
4.3.2 方法 | 第35-37页 |
4.3.3 数理统计法 | 第37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37-48页 |
4.4.1 中学生负面身体意象及其影响因素的整体分析 | 第37-38页 |
4.4.2 中学生负面身体意象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分析 | 第38-43页 |
4.4.3 中学生负面身体意象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第43-48页 |
4.5 讨论 | 第48-51页 |
4.5.1 中学生负面身体意象及其影响因素的整体分析 | 第48-49页 |
4.5.2 中学生负面身体意象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分析 | 第49-50页 |
4.5.3 中学生负面身体意象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第50-51页 |
4.6 结论 | 第51-53页 |
5 总结论 | 第53-54页 |
6 对中学生的教育的建议 | 第54-57页 |
6.1 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 第54页 |
6.2 修改评价标准并营造接纳与关爱的良好环境 | 第54-55页 |
6.3 引导中学生正确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 | 第55页 |
6.4 培养中学生性别平等态度及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肯定 | 第55页 |
6.5 培养与提高中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与能力 | 第55-57页 |
7 本研究的不足 | 第57-58页 |
7.1 研究对象方面 | 第57页 |
7.2 研究工具方面 | 第57页 |
7.3 研究方法方面 | 第57页 |
7.4 研究假设方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7页 |
附录 | 第67-74页 |
后记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