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电影”理论视域下贾樟柯电影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8-13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8-9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 一、“作者电影”理论与贾樟柯的电影创作 | 第13-24页 |
| (一)“作者电影”理论概述 | 第13-16页 |
| 1.“作者电影”理论的萌芽与初生 | 第13-15页 |
| 2.“作者电影”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 第15-16页 |
| (二)贾樟柯“作者电影”创作历程 | 第16-24页 |
| 1.“地下”蛰伏:1994年至2004年 | 第16-19页 |
| 2.回归“主流”:2004年至今 | 第19-21页 |
| 3.贾樟柯电影的“作者”特征 | 第21-24页 |
| 二、贾樟柯“作者电影”的主题表达 | 第24-32页 |
| (一)迷惘找寻与无根流浪 | 第24-26页 |
| 1.迷茫的飘萍境遇 | 第24-25页 |
| 2.疏离的流浪人生 | 第25-26页 |
| (二)离乡放逐与成长刺痛 | 第26-29页 |
| 1.不解的乡愁情结 | 第26-28页 |
| 2.破碎的情感境遇 | 第28-29页 |
| (三)底层创伤与悲悯关怀 | 第29-32页 |
| 1.底层生存中的人性伤痛 | 第29-30页 |
| 2.生命感悟下的人文关怀 | 第30-32页 |
| 三、贾樟柯“作者电影”的叙事特征 | 第32-42页 |
| (一)反戏剧化的叙事结构 | 第32-35页 |
| 1.线性与段落式建构方式 | 第32-34页 |
| 2.无指向性的开放式结局 | 第34-35页 |
| (二)底层边缘的人物形象 | 第35-38页 |
| 1.小城的无业游民 | 第36页 |
| 2.离乡的务工人员 | 第36-37页 |
| 3.失业的下岗工人 | 第37-38页 |
| 4.放逐的都市新贵 | 第38页 |
| (三)乡与城的叙事空间 | 第38-42页 |
| 1.封闭落后的县城 | 第39-40页 |
| 2.他者空间的都市 | 第40-42页 |
| 四、贾樟柯“作者电影”的视听呈现 | 第42-52页 |
| (一)粗粝淳朴的镜头记录 | 第42-45页 |
| 1.长镜头:纪实性表现的刻录 | 第42-44页 |
| 2.长镜头:表情性表现的捕捉 | 第44-45页 |
| (二)粗糙原声的有力颤击 | 第45-47页 |
| 1.环境音再现原生态生活 | 第46页 |
| 2.广播还原时代感社会 | 第46-47页 |
| (三)时代音乐的情感激荡 | 第47-52页 |
| 1.音乐增添情感的变化 | 第47-48页 |
| 2.音乐推动剧情的发展 | 第48-52页 |
| 结语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附录 | 第57-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