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0 前言 | 第12-14页 |
1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及其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1.2 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4 论文结构与关键技术问题 | 第19-21页 |
1.4.1 论文结构 | 第19-21页 |
1.4.2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 第2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2 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监管机制设计研究综述 | 第22-37页 |
2.1 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研究 | 第22-29页 |
2.1.1 影子银行的定义 | 第22-23页 |
2.1.2 我国影子银行的特征分析 | 第23-24页 |
2.1.3 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涵义 | 第24-25页 |
2.1.4 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表现形式 | 第25-29页 |
2.2 金融监管理论概述 | 第29-31页 |
2.2.1 监管的辩证法理论 | 第29-30页 |
2.2.2 功能监管理论 | 第30页 |
2.2.3 激励监管理论 | 第30-31页 |
2.3 我国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2.3.1 我国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监管现状研究 | 第31-32页 |
2.3.2 我国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2.4 基本理论 | 第33-35页 |
2.4.1 演化博弈论 | 第33-35页 |
2.4.2 机制设计理论 | 第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3 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监管演化博弈建模与分析 | 第37-52页 |
3.1 业务创新与监管行为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第37-40页 |
3.1.1 问题描述 | 第37-38页 |
3.1.2 模型建立及分析 | 第38-40页 |
3.2 博弈双方的动态演化过程及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5页 |
3.2.1 商业银行的动态演化过程及策略选择分析 | 第40-42页 |
3.2.2 监管机构的动态演化过程及策略选择分析 | 第42-45页 |
3.3 演化博弈均衡点的稳定性分析 | 第45-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4 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监管者激励机制设计与实施 | 第52-62页 |
4.1 政府与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监管者之间的激励冲突 | 第52-54页 |
4.2 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监管者激励模型 | 第54-57页 |
4.3 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契约分析 | 第57-58页 |
4.4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契约分析 | 第58-61页 |
4.4.1 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监管人员的策略选择分析 | 第59-60页 |
4.4.2 政府部门的策略选择分析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审慎监管机制的构建 | 第62-77页 |
5.1 审慎监管方式的发展 | 第62-64页 |
5.2 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审慎监管的一般模型 | 第64-69页 |
5.2.1 模型假定与描述 | 第64-66页 |
5.2.2 模型建立 | 第66页 |
5.2.3 模型求解 | 第66-69页 |
5.3 基于预先承诺制的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监管模型 | 第69-75页 |
5.3.1 基本描述 | 第69-70页 |
5.3.2 模型分析 | 第70-74页 |
5.3.3 预先承诺制在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监管中的优越性 | 第74-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7-8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7-79页 |
6.2 论文不足及后续研究方向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