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泵论文--容积泵论文--螺杆泵论文

中高压纯水双螺杆泵设计理论与仿真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绪论第8-14页
    1.1 引言第8-9页
        1.1.1 螺杆泵的工作原理第8页
        1.1.2 螺杆泵的特点及应用第8-9页
    1.2 水压液压泵的研究现状第9-11页
        1.2.1 水压液压泵的国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1.2.2 水压液压泵的国内发展与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 螺杆泵的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1 螺杆泵的国外发展与研究现状第11页
        1.3.2 螺杆泵的国内发展与研究现状第11-12页
    1.4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第12页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2-13页
    1.6 本章小结第13-14页
2 中高压纯水双螺杆泵型线理论设计第14-36页
    2.1 螺杆型线理论研究第14-17页
        2.1.1 螺杆型线设计原则第14页
        2.1.2 密封性螺杆泵四类密封条件第14-16页
        2.1.3 转子型线种类及比较第16-17页
    2.2 螺杆型线方程和螺旋曲面方程的理论建立第17-28页
        2.2.1 型线方程的建立第17-20页
        2.2.2 共轭型线方程的求解第20-26页
        2.2.3 共轭型线的啮合线方程的求解第26-28页
        2.2.4 螺杆螺旋曲面方程第28页
    2.3 螺杆型线几何特性的研究第28-34页
        2.3.1 泄漏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第29-30页
        2.3.2 齿间面积、齿间容积的计算第30-32页
        2.3.3 螺杆齿形密封性能的评价第32-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6页
3 中高压纯水双螺杆泵螺杆的瞬态动力学分析第36-50页
    3.1 模态分析第36-43页
        3.1.1 模态分析原理第36-37页
        3.1.2 模态分析步骤第37页
        3.1.3 主动螺杆的三维几何模型第37-39页
        3.1.4 螺杆的有限元模型第39-40页
        3.1.5 边界条件和约束第40-41页
        3.1.6 约束模态分析结果第41-43页
    3.2 螺杆瞬态动力学分析第43-47页
        3.2.1 螺杆瞬态动力学模型第43-44页
        3.2.2 螺杆瞬态动力学边界条件及加载第44-46页
        3.2.3 瞬态动力学分析结果第46-47页
    3.3 本章小结第47-50页
4 中高压纯水双螺杆泵流场动态特性仿真第50-64页
    4.1 流体动力学仿真技术第50-53页
        4.1.1 CFD 简介第50-51页
        4.1.2 Fluent 软件介绍第51-53页
    4.2 双螺杆泵流道几何模型的建立第53页
    4.3 几何模型网格划分第53-54页
    4.4 纯水双螺杆泵湍流模型第54-56页
        4.4.1 湍流模型设置第54-55页
        4.4.2 材料定义第55页
        4.4.3 边界条件设置第55-56页
        4.4.4 求解设置第56页
    4.5 流场动态特性仿真结果及分析第56-63页
        4.5.1 压力场仿真第57-60页
        4.5.2 速度场仿真第60-62页
        4.5.3 泵流道的容积效率第62-63页
    4.6 本章小结第63-64页
5 中高压纯水双螺杆泵结构设计分析与试验系统设计第64-80页
    5.1 中高压纯水双螺杆泵技术指标和基本参数第64-66页
    5.2 中高压纯水双螺杆泵总体结构方案设计第66-74页
        5.2.1 泵总体结构方案设计第66-67页
        5.2.2 同步系统设计与计算第67-69页
        5.2.3 轴承选用与计算第69-73页
        5.2.4 主要零部件材料选择第73-74页
    5.3 纯水双螺杆泵试验系统的设计第74-78页
        5.3.1 试验系统的设计要求\第74-76页
        5.3.2 试验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第76-78页
        5.3.3 试验项目与试验方法第78页
    5.4 本章小结第78-80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0-82页
    6.1 研究内容及结论第80-81页
    6.2 展望第81-82页
致谢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流固耦合的水润滑橡胶轴承润滑特性研究
下一篇:微博辅助摄影教学的微内容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