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黑龙江省常用玉米自交系抗冷性鉴定及生理生化机制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1 前言第13-22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3-22页
        1.2.1 冷害的概念及作用机理第13-14页
        1.2.2 玉米各生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第14页
        1.2.3 玉米抗冷性鉴定的方法第14-15页
        1.2.4 玉米对冷害的适应性第15页
        1.2.5 低温胁迫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5-17页
        1.2.6 低温对玉米生理机制的影响第17-19页
        1.2.7 玉米低温诱导基因的研究第19-20页
        1.2.8 玉米抗冷遗传性研究第20页
        1.2.9 玉米低温冷害预测技术的研究进展第20-2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2-26页
    2.1 芽苗期品种鉴定试验材料第22页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第22-25页
        2.2.1 芽期抗冷性鉴定第22-23页
        2.2.2 苗期抗冷性鉴定第23页
        2.2.3 不同抗性品种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低温处理后恢复正常温度幼苗恢复能力的鉴定第23-25页
    2.3 数据分析处理软件第25-2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6-61页
    3.1 芽期低温处理试验及抗冷性鉴定第26-28页
        3.1.1 芽期低温处理试验第26页
        3.1.2 低温下各品种的发芽率和相对发芽率第26-27页
        3.1.3 低温下各品种相对发芽率的聚类分析第27-28页
    3.2 苗期抗冷性鉴定第28-33页
        3.2.1 叶片相对电导率第28-29页
        3.2.2 叶片相对MDA含量第29-30页
        3.2.3 叶片保护性酶活性第30-33页
    3.3 低温胁迫对玉米幼苗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第33-34页
        3.3.1 低温胁迫对玉米幼苗叶片Pn的影响第33-34页
    3.4 低温胁迫对玉米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第34-36页
        3.4.1 幼苗叶片Fo的变化第34-35页
        3.4.2 幼苗叶片Fv/Fo的变化第35-36页
        3.4.3 幼苗叶片Fv/Fm的变化第36页
    3.5 低温胁迫对玉米幼苗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第36-38页
        3.5.1 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第36-37页
        3.5.2 幼苗叶片过氧化氢酶(POD)活性变化第37-38页
    3.6 低温胁迫对玉米幼苗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第38-39页
    3.7 低温胁迫对玉米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第39-40页
    3.8 低温胁迫后恢复正常温度对玉米幼苗光合参数的影响第40-43页
        3.8.1 低温胁迫后恢复正常温度对玉米幼苗叶片Pn的影响第40-43页
    3.9 低温胁迫后恢复正常温度对玉米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第43-52页
        3.9.1 幼苗叶片Fo的变化第43-46页
        3.9.2 幼苗叶片Fv/Fo的变化第46-48页
        3.9.3 幼苗叶片Fv/Fm的变化第48-52页
    3.10 低温胁迫后恢复正常温度对玉米幼苗叶片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第52-56页
        3.10.1 幼苗叶片SOD活性的变化第52-54页
        3.10.2 幼苗叶片POD活性的变化第54-56页
    3.11 低温胁迫后恢复正常温度对玉米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第56-58页
    3.12 低温胁迫后恢复正常温度对玉米幼苗叶片MDA含量的影响第58-60页
    3.13 低温胁迫后恢复正常温度对玉米幼苗心叶增长量的影响第60-61页
4 讨论第61-66页
    4.1 玉米自交系抗冷性鉴定方法第61页
    4.2 自交系种子形态与种子发芽率的关系第61页
    4.3 作物抗冷性的研究及材料的处理方法第61-62页
    4.4 叶绿素荧光参数与玉米抗冷性第62-63页
    4.5 细胞膜透性与玉米抗冷性第63-64页
    4.6 丙二醛含量与玉米抗冷性第64页
    4.7 细胞保护酶系统与玉米抗冷性第64-65页
    4.8 试验不足及展望第65-66页
5 结论第66-68页
致谢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嗪草酮对大豆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下一篇:插秧密度对两种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糖代谢及稻米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