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师生关系构建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前言第10-15页
    1.1 选题的原因和意义第10-11页
        1.1.1 选题的原因第10-11页
        1.1.2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3 发展动态第13-14页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和目的第14-15页
        1.3.1 论文研究方法第14页
        1.3.2 论文研究思路第14-15页
        1.3.3 论文研究目的第15页
2 师生关系的理论研究第15-24页
    2.1 师生关系的概念第15-16页
    2.2 师生关系形态的发展历程第16-21页
        2.2.1 传统的师生关系形态第17-18页
        2.2.2 现代的师生关系形态第18-20页
        2.2.3 后现代的师生关系形态第20-21页
    2.3 当前师生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中的正负功能第21-24页
        2.3.1 当前师生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特点第22-23页
        2.3.2 当前师生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正向作用第23页
        2.3.3 当前师生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负向功能第23-24页
3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探索第24-32页
    3.1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依据第24-29页
        3.1.1 教育主体论第25-26页
        3.1.2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第26-27页
        3.1.3 存在主义第27-28页
        3.1.4 建构主义第28-29页
    3.2 新型师生观的概念和内涵第29-30页
    3.3 新型师生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中的基本特征第30-32页
        3.3.1 独立与合作第30页
        3.3.2 尊重与引导第30-31页
        3.3.3 重视教育目标的中线要求第31页
        3.3.4 理论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接轨第31页
        3.3.5 理论学习的建构性第31-32页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第32-38页
    4.1 高校应当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供多重保障第32-35页
        4.1.1 高校应当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供观念保障第32-33页
        4.1.2 高校应当为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第33-34页
        4.1.3 高校应当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物质保障第34-35页
    4.2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以开放的态度推进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第35页
    4.3 高校学生应当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推动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第35-38页
        4.3.1 充分发挥学生正式组织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中的作用第36页
        4.3.2 合理转化学生非正式群体对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影响第36-37页
        4.3.3 学生个体主动参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第37-38页
5. 结语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3页
附录第43-47页
致谢第47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47-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大学纵向科研经费管理研究
下一篇:赏识教育理论指导下物理自主学习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