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的舆情管理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2章 突发事件的舆情管理概述 | 第14-28页 |
2.1 突发事件 | 第14-22页 |
2.1.1 突发事件 | 第14页 |
2.1.2 突发事件的分类 | 第14-17页 |
2.1.3 突发事件的特点 | 第17-19页 |
2.1.4 当前我国突发事件现状 | 第19-22页 |
2.2 突发事件舆情 | 第22-24页 |
2.2.1 突发事件舆情 | 第22页 |
2.2.2 突发事件舆情的特点 | 第22-24页 |
2.3 突发事件舆情管理 | 第24-27页 |
2.3.1 突发事件舆情管理 | 第24页 |
2.3.2 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方法 | 第24-26页 |
2.3.3 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意义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突发事件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8-40页 |
3.1 舆情管理观念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3.1.1 对目前形势缺乏准确认识 | 第28-29页 |
3.1.2 舆情管理的目标不明确 | 第29-30页 |
3.1.3 包容能力差 | 第30-31页 |
3.2 舆情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3.2.1 舆情监测机制不健全 | 第31-32页 |
3.2.2 舆情预警机制需要完善 | 第32-33页 |
3.2.3 舆情处理联动机制需要加强 | 第33页 |
3.2.4 问责机制有待改变 | 第33-34页 |
3.3 舆情管理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3.3.1 与公众的沟通不够 | 第34-35页 |
3.3.2 政府形象的修复有所欠缺 | 第35页 |
3.3.3 舆情管理者的应对技巧不足 | 第35-36页 |
3.4 “蓄意突发事件”舆情管理问题 | 第36-38页 |
3.4.1 蓄意突发事件的隐蔽性很强 | 第36-37页 |
3.4.2 恐慌很难控制 | 第37页 |
3.4.3 事后影响很难消除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加强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对策 | 第40-52页 |
4.1 完善舆情管理机制 | 第40-44页 |
4.1.1 完善舆情的监测机制 | 第40-41页 |
4.1.2 完善舆情的预警机制 | 第41-42页 |
4.1.3 完善舆论处置的联动机制 | 第42-43页 |
4.1.4 健全舆情管理的问责机制 | 第43-44页 |
4.2 转变舆情管理观念 | 第44-46页 |
4.2.1 提高对舆论环境认识 | 第44页 |
4.2.2 明确舆情管理的目的 | 第44-45页 |
4.2.3 正确对待不同声音 | 第45-46页 |
4.3 改善舆情管理方法 | 第46-48页 |
4.3.1 加强与媒体及公众的沟通 | 第46-47页 |
4.3.2 提高管理者的应对技巧 | 第47-48页 |
4.3.3 做好事后政府形象修复 | 第48页 |
4.4 对“蓄意突发事件”的舆情管理 | 第48-51页 |
4.4.1 加强对“蓄意”舆情的监管 | 第48-49页 |
4.4.2 揭露“蓄意事件”的目的 | 第49-50页 |
4.4.3 惩处典型以正视听 | 第50页 |
4.4.4 做好社会心理修复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