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活动对大山包黑颈鹤影响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2.1 旅游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2 黑颈鹤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9-27页 |
2.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19-21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2.1.2 地质地貌 | 第19-20页 |
2.1.3 气侯水文 | 第20-21页 |
2.1.4 植被 | 第21页 |
2.1.5 土壤 | 第21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1-22页 |
2.3 旅游开发状况 | 第22-25页 |
2.3.1 旅游资源 | 第22-23页 |
2.3.2 旅游基础设施 | 第23页 |
2.3.3 旅游管理存在问题 | 第23-24页 |
2.3.4 大山包游客数量及客源地 | 第24-25页 |
2.4 大山包黑颈鹤数量及保护状况 | 第25-27页 |
2.4.1 大山包黑颈鹤数量 | 第25页 |
2.4.2 大山包黑颈鹤保护状况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旅游活动对黑颈鹤行为的影响 | 第27-39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3.1.1 野外观测法 | 第27页 |
3.1.2 可操纵实验法 | 第27-28页 |
3.1.3 黑颈鹤行为影响因子及评价指标 | 第28-29页 |
3.1.4 统计方法 | 第29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29-39页 |
3.2.1 不同干扰类型对黑颈鹤的影响 | 第29-32页 |
3.2.2 单个干扰因子对黑颈鹤的影响 | 第32-36页 |
3.2.3 各因子与黑颈鹤警戒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 第36-38页 |
3.2.4 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旅游活动对黑颈鹤生境的影响 | 第39-69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39-43页 |
4.1.1 踩踏实验法 | 第39-40页 |
4.1.2 梯度样地设置 | 第40-41页 |
4.1.3 野外观测法 | 第41页 |
4.1.4 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评价指标 | 第41-42页 |
4.1.5 植被影响评价指标 | 第42-4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3-69页 |
4.2.1 旅游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 第43-56页 |
4.2.2 旅游活动对植被的影响 | 第56-65页 |
4.2.3 旅游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 第65-66页 |
4.2.4 其它活动对黑颈鹤的影响 | 第66-69页 |
第五章 黑颈鹤保护对策 | 第69-74页 |
5.1 黑颈鹤的保护 | 第69-71页 |
5.1.1 建立缓冲区和防护带 | 第69页 |
5.1.2 合理疏通高峰期客流量 | 第69-70页 |
5.1.3 加强监测研究和救护力度 | 第70页 |
5.1.4 开展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 | 第70-71页 |
5.2 黑颈鹤生境的保护 | 第71-74页 |
5.2.1 开展生态旅游,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 第71页 |
5.2.2 加强湿地资源管理,恢复湿地植被 | 第71-72页 |
5.2.3 加强亚高山草甸的管理,恢复草甸植被 | 第72页 |
5.2.4 规划和管理旅游道路的建设 | 第72页 |
5.2.5 修建观测台,树立警示牌 | 第72页 |
5.2.6 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4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和科研情况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附录 | 第82-84页 |
附录 A 旅游活动对黑颈鹤行为的影响 | 第82-83页 |
A1 大山包游客行为调查 | 第82-83页 |
A2 大山包黑颈后受干扰后的行为反应 | 第83页 |
附录 B 旅游活动对黑颈鹤生境的影响 | 第83-84页 |
B1 旅游道路的修建对大山包泉眼的影响 | 第83-84页 |
B2 放牧对大山包沼泽湿地的影响 | 第84页 |
B3 旅游踩踏对大山包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