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四)论文写作说明 | 第12-13页 |
一、《荟要》之编纂与流传 | 第13-22页 |
(一)《四库全书》编纂背景 | 第13-16页 |
1.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 第13页 |
2.热衷编纂大型图书是历代有为帝王的传统 | 第13-14页 |
3.儒藏说的提出和早期丛书的编纂为其奠定社会文化基础 | 第14页 |
4.《永乐大典》辑佚之直接促成 | 第14-16页 |
(二)《荟要》之编纂概况 | 第16-20页 |
1.编纂始末 | 第16-17页 |
2.编纂人员 | 第17-19页 |
3.体例与装帧 | 第19-20页 |
(三)《荟要》之流传与整理 | 第20-22页 |
二、《荟要》与《总目》之史部分类比较 | 第22-29页 |
(一)两书体例框架 | 第22-23页 |
(二)两书史部之分类 | 第23页 |
(三)两书部分史部书目类属相异及其原因 | 第23-29页 |
1.部分书目类属之不同 | 第23-25页 |
2.史部分类不同之原因 | 第25-29页 |
三、《荟要》之史部内容 | 第29-43页 |
(一)著录内容 | 第29-34页 |
1.介绍著录书籍卷数 | 第29-30页 |
2.介绍作者生平事迹 | 第30-31页 |
3.介绍史籍之重要内容 | 第31-32页 |
4.品评史籍之得失 | 第32页 |
5.介绍版本源流 | 第32-33页 |
6.介绍书籍之成书流传 | 第33-34页 |
(二)特点 | 第34-38页 |
1.所选版本精良 | 第34页 |
2.突出当朝皇帝御修之书 | 第34-35页 |
3.文字精炼 | 第35-38页 |
(三)《荟要》提要与文溯阁《四库全书》史部提要之比较 | 第38-43页 |
1.文溯阁《四库全书》保存原稿内容最多 | 第38页 |
2.两书提要之比较 | 第38-41页 |
3.《荟要》自身之误 | 第41-43页 |
四、《荟要》之史学价值 | 第43-47页 |
(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 第43-44页 |
(二)具有史学批判价值 | 第44-46页 |
1.提倡史书体例严谨 | 第44-45页 |
2.注重史学考据 | 第45-46页 |
(三)“资治”之作用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