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公务员信用管理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附表索引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2章 政府公务员信用管理的一般理论 | 第20-28页 |
2.1 公务员信用的含义和特点 | 第20-22页 |
2.1.1 公务员信用的含义 | 第20-21页 |
2.1.2 公务员信用的特点 | 第21-22页 |
2.2 公务员信用管理的相关概述 | 第22-24页 |
2.2.1 公务员信用管理的含义 | 第22页 |
2.2.2 公务员信用管理的基本内容 | 第22-23页 |
2.2.3 公务员信用管理的意义 | 第23-24页 |
2.4 政府公务员信用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2.4.1 社会契约论 | 第24-25页 |
2.4.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5-26页 |
2.4.3 行政伦理理论 | 第26-28页 |
第3章 我国政府公务员信用管理的现状分析 | 第28-37页 |
3.1 我国政府公务员信用管理取得的成效 | 第28-30页 |
3.1.1 提高了公务员信用意识 | 第28页 |
3.1.2 初步建立了公务员信用管理制度 | 第28-29页 |
3.1.3 促进了公务员信用考核和奖惩 | 第29-30页 |
3.2 我国政府公务员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0-34页 |
3.2.1 缺乏专门的管理组织机构 | 第30-31页 |
3.2.2 信用管理过程不完善 | 第31-33页 |
3.2.3 信用管理手段技术单一落后 | 第33页 |
3.2.4 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 | 第33-34页 |
3.3 我国政府公务员信用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37页 |
3.3.1 公务员契约信用观念不强 | 第34-35页 |
3.3.2 信用法律法规尚缺位 | 第35页 |
3.3.3 信用监督机制不完善 | 第35-37页 |
第4章 国外公务员信用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37-44页 |
4.1 国外公务员信用管理的经验 | 第37-41页 |
4.1.1 芬兰 | 第37-38页 |
4.1.2 美国 | 第38-40页 |
4.1.3 新加坡 | 第40-41页 |
4.2 国外公务员信用管理的启示 | 第41-44页 |
4.2.1 教育与制度并重 | 第41-42页 |
4.2.2 奖励与惩罚并重 | 第42页 |
4.2.3 过程与结果并重 | 第42-43页 |
4.2.4 内外监督并重 | 第43-44页 |
第5章 加强我国政府公务员信用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44-53页 |
5.1 营造公务员信用管理的良好氛围 | 第44-45页 |
5.1.1 加强公务员信用理念教育 | 第44页 |
5.1.2 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 | 第44-45页 |
5.2 完善我国公务员信用管理组织机构 | 第45-47页 |
5.2.1 公务员信用管理组织机构构成及其职责 | 第45-46页 |
5.2.2 公务员信用管理机构的运行机制 | 第46-47页 |
5.3 完善公务员信用管理过程 | 第47-48页 |
5.3.1 力求信用档案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 第47页 |
5.3.2 确保信用档案信息采集制度化和规范化 | 第47-48页 |
5.3.3 加强对公务员信用的考核 | 第48页 |
5.4 创新公务员信用管理技术手段 | 第48-49页 |
5.4.1 信息技术手段为主 | 第48-49页 |
5.4.2 其他手段为辅 | 第49页 |
5.5 完善公务员信用管理制度 | 第49-51页 |
5.5.1 完善公务员考核和奖惩制度 | 第49-50页 |
5.5.2 完善公务员信用法律制度 | 第50-51页 |
5.6 健全公务员信用内外监督管理机制 | 第51-53页 |
5.6.1 保持行政机关内部监督的独立性 | 第51-52页 |
5.6.2 完善外部投诉监督机制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