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与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绪论 | 第13-26页 |
| 1 研究的缘起 | 第13-14页 |
| 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4-18页 |
| 3 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 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第21-26页 |
| 第一章 中国现代性 | 第26-41页 |
| ·中国现代性的萌芽 | 第26-35页 |
| ·晚清知识分子的变革 | 第27-30页 |
|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 第30-33页 |
| ·国民革命与农民革命 | 第33-35页 |
| ·中国与西方的现代性差异 | 第35-39页 |
| ·国际背景与发展道路 | 第35-36页 |
| ·农民的现代性融入 | 第36-37页 |
| ·传统之上的现代性 | 第37-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二章 当代中国现代性转型与农民工 | 第41-65页 |
| ·当代中国现代性转型 | 第41-44页 |
| ·中国现代性的阶段转型 | 第41-42页 |
| ·中国现代性的模式转型 | 第42-44页 |
| ·中国现代性转型的背景 | 第44-51页 |
| ·中国现代性转型的国际背景 | 第44-45页 |
| ·中国现代性转型的政治背景 | 第45-47页 |
| ·中国现代性转型的经济背景 | 第47-51页 |
| ·农民工与现代性转型 | 第51-63页 |
| ·农民工与经济发展 | 第52-55页 |
| ·农民工与政治进步 | 第55-59页 |
| ·农民工与农村发展 | 第59-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三章 农民工与中国现代性的互构 | 第65-85页 |
| ·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变迁 | 第65-71页 |
| ·农民工与经济结构的改变 | 第65-68页 |
| ·农民工与社会结构的改变 | 第68-71页 |
| ·现代性改变农民工:二代农民工出现 | 第71-80页 |
| ·形式现代性与实质现代性对农民工的影响 | 第73页 |
| ·现代性渗入新生代农民工:途径及影响 | 第73-76页 |
| ·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现代性渗入与缺失的悖论 | 第76-78页 |
| ·新生代农民工现代性的建构路径 | 第78-80页 |
| ·农民工与城市与乡村的张力消解 | 第80-84页 |
| ·农民工对乡村的影响 | 第80-82页 |
| ·农民工对城市的影响 | 第82页 |
| ·人口转移与城乡张力消解 | 第82-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第四章 农民工与中国现代性的未来图景 | 第85-112页 |
| ·现代性转型中的风险 | 第85-91页 |
| ·现代性及其社会风险 | 第85-87页 |
| ·城乡差距的社会风险 | 第87-89页 |
| ·农民工的现代性困局 | 第89-91页 |
| ·中国现代性建构中的农民工滞留 | 第91-95页 |
| ·历史大背景:现代性的未完成性 | 第91-93页 |
| ·现代性建构过程中农民工的滞留 | 第93-95页 |
| ·深度现代性——中国现代性的未来图景 | 第95-110页 |
| ·现代性的传播路径 | 第96-102页 |
| ·中国现代性转型的路径 | 第102-11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 结论与探讨: 中国现代性转型的路径 | 第112-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22页 |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2-123页 |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