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2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8页 |
二、 鲍德里亚其人其事及思想发展阶段 | 第8-9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鲍德里亚消费主义文化理论的创生背景 | 第12-20页 |
第一节 鲍德里亚消费主义文化理论的社会历史语境 | 第12-14页 |
一、 技术革命对生活方式的改变 | 第12-13页 |
二、 符号化的消费社会对生产社会的取代 | 第13页 |
三、 “五月风暴”的思想震动 | 第13-14页 |
第二节 鲍德里亚消费主义文化理论之思想渊源 | 第14-20页 |
一、 马克思的异化学说 | 第14-16页 |
二、 列斐伏尔的“受控消费的官僚社会” | 第16-17页 |
三、 罗兰·巴特的文化符号研究理论 | 第17-18页 |
四、 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鲍德里亚消费主义文化理论的逻辑构成 | 第20-30页 |
第一节 鲍德里亚早期思想概述 | 第20-22页 |
一、 研究的起点:从象征物到符号物 | 第20-21页 |
二、 理论的中介:从符号物到符号消费 | 第21-22页 |
三、 思想的归宿:从符号消费到消费文化 | 第22页 |
第二节 消费社会呈现的基本特征 | 第22-25页 |
一、 “完美”的灾难:关于“物”的形式与膜拜 | 第23-24页 |
二、 “消费”的社会逻辑:一种文化理论的展开 | 第24-25页 |
三、 “新潮”与“媚俗”:消费主义传媒文化的基本特征 | 第25页 |
第三节 消费社会批判的符号政治经济学 | 第25-30页 |
一、 “传统”政治经济学到“符号”政治经济学 | 第26-27页 |
二、 “物”的符号化与“社会”的符号化 | 第27-28页 |
三、 “符号-物”的社会意识形态 | 第28-30页 |
第三章 鲍德里亚消费主义文化理论的当代意义 | 第30-38页 |
第一节 鲍德里亚消费主义文化思想之理论意义 | 第30-33页 |
一、 消费主义: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 第30-31页 |
二、 消费符号化:人类精神奴役的深刻阐释 | 第31-32页 |
三、 思想的拓展:马克思理论的继承与深入 | 第32-33页 |
第二节 鲍德里亚消费主义文化理论之现实意义 | 第33-36页 |
一、 从生产到消费:现代社会转型的揭示 | 第33-34页 |
二、 消费的文化:崭新生活方式的形成 | 第34-35页 |
三、 消费的限度:自然资源有限性的昭示 | 第35-36页 |
第三节 鲍德里亚消费主义文化理论的内在局限 | 第36-38页 |
一、 误读马克思:一种非澄明性的歪曲 | 第36页 |
二、 消解主体性:一种消极的理论后果 | 第36-37页 |
三、 符号交往:一种过度批判的尝试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4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著 | 第44-45页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