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引言 | 第6-1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6-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6-7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7-8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评述 | 第7-8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评述 | 第8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8-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9页 |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第9-11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1.4.2 创新点 | 第10-11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其基础理论 | 第11-15页 |
2.1 相关的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2.1.1 商品市场和医疗市场 | 第11-12页 |
2.1.2 医疗费用和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 第12页 |
2.2 相关的基础理论 | 第12-15页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2-13页 |
2.2.2 市场供求理论 | 第13-15页 |
3 医疗费用水平、变化及其影响 | 第15-19页 |
3.1 国内医疗费用的总体水平及其变化情况 | 第15-16页 |
3.1.1 国内医疗费用的总体水平 | 第15-16页 |
3.1.2 国内医疗费用的变化情况 | 第16页 |
3.2 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带来的影响 | 第16-19页 |
3.2.1 政府诚信缺失,引发信用危机 | 第16-17页 |
3.2.2 患者负担加重,重现“因病致贫” | 第17页 |
3.2.3 医患关系紧张,双方互不信任 | 第17-18页 |
3.2.4 医疗腐败严重,群众苦不堪言 | 第18-19页 |
4 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原因分析 | 第19-26页 |
4.1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 第19-20页 |
4.1.1 卫生事业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例呈下降趋势 | 第19-20页 |
4.1.2 财政补助收入占医疗机构总收入比重不足 | 第20页 |
4.2 医疗卫生体制层面存在缺陷 | 第20-22页 |
4.2.1 分配政策不合理导致病人流向改变 | 第20-21页 |
4.2.2 现行收费模式为医院提供了收费空间 | 第21-22页 |
4.3 医生与患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 第22-23页 |
4.3.1 逆向选择 | 第22-23页 |
4.3.2 道德风险 | 第23页 |
4.4 医院、医生与企业的利益诉求 | 第23-26页 |
4.4.1 医院依靠创收维持运行 | 第23页 |
4.4.2 医生的价值未得到合理体现 | 第23-25页 |
4.4.3 药品和卫生材料价格虚高 | 第25-26页 |
5 扬州市医疗费用水平现状分析 | 第26-31页 |
5.1 扬州市医疗费用水平现状 | 第26-28页 |
5.1.1 2013年扬州市医疗费用的实际水平 | 第26-27页 |
5.1.2 2009-2013年扬州市医疗费用变化情况 | 第27-28页 |
5.2 扬州市出院病人医疗费用的满意度调查 | 第28-31页 |
5.2.1 调查情况 | 第28-30页 |
5.2.2 调查结果 | 第30-31页 |
6 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抑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经验借鉴 | 第31-38页 |
6.1 发达国家抑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做法 | 第31-33页 |
6.1.1 美国实施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相结合的管理保健制度 | 第31-32页 |
6.1.2 英国采用全科医师统筹负责制度 | 第32页 |
6.1.3 德国由健康保险机构和医生协会协商定价 | 第32-33页 |
6.2 国内先进地区抑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做法 | 第33-36页 |
6.2.1 浙江省率先实施“药占比”管理 | 第33-34页 |
6.2.2 广东省率先启动基本药物制度 | 第34-36页 |
6.2.3 北京市积极探索按诊断相关分类定额预付费制度 | 第36页 |
6.3 可资借鉴的经验 | 第36-38页 |
7 抑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对策建议 | 第38-43页 |
7.1 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 第38页 |
7.2 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 第38-40页 |
7.3 制定科学考核体系,提升绩效管理水平 | 第40-41页 |
7.4 推行价格改革,斩断医院、医生与企业的利益链条 | 第41页 |
7.5 探索按诊断相关分类定额预付费制度改革(DRGs-pps)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