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事业价格听证代表产生机制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7页 |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一) 关于价格听证制度的研究 | 第12-13页 |
(二) 关于公用事业价格听证代表机制的研究 | 第13-15页 |
三、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15-1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分析 | 第17-25页 |
一、 公用事业的相关概念 | 第17-21页 |
(一) 公用事业的内涵及特征 | 第17-19页 |
(二) 公用事业价格听证的内涵及特征 | 第19-20页 |
(三) 公用事业价格听证代表的涵义及特征 | 第20-21页 |
二、 举办公用事业价格听证的必要性 | 第21-22页 |
(一) 对公用事业单位的制约作用 | 第21-22页 |
(二) 为民主参与价格决策提供保障 | 第22页 |
(三) 增加政府价格决策的社会认同度 | 第22页 |
三、 选取公用事业价格听证代表应遵循的原则 | 第22-25页 |
(一) 合法原则 | 第23页 |
(二) 公平公正原则 | 第23页 |
(三) 公开原则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美国公用事业价格听证参与者的产生机制 | 第25-29页 |
一、 产生机制概述 | 第25页 |
二、 中美公用事业价格听证代表产生机制的比较 | 第25-26页 |
(一) 从听证会的组织者方面 | 第25-26页 |
(二) 从听证会的通告时间方面 | 第26页 |
(三) 从听证参与者的范围方面 | 第26页 |
三、 美国公用事业价格听证对我们的启示 | 第26-29页 |
(一) 保证听证会组织者的独立性 | 第26-27页 |
(二) 合理规定举行价格听证会的公告时间 | 第27页 |
(三) 重构“听证参加人”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公用事业价格听证代表产生机制的问题及原因 | 第29-39页 |
一、 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一) 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有失公正 | 第29-30页 |
(二) 听证代表的代表性不强 | 第30页 |
(三) 消费者缺乏参选代表的积极性 | 第30-31页 |
二、 原因分析 | 第31-39页 |
(一) 代表的人数不确定 | 第31-32页 |
(二) 代表选取标准不具体 | 第32-33页 |
(三) 代表产生的方法不合理 | 第33-34页 |
(四) 相关信息不公开 | 第34-35页 |
(五) 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存在寻租行为 | 第35-37页 |
(六) 听证代表救济机制不完善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完善公用事业价格听证代表产生机制的对策 | 第39-47页 |
一、 规定合理的代表的人数 | 第39-40页 |
(一) 确定合适的总人数 | 第39页 |
(二) 设定合理的代表结构和比例 | 第39-40页 |
二、 采用合理的的代表选取标准 | 第40-41页 |
三、 完善代表的选取方法 | 第41页 |
四、 代表选取过程透明化 | 第41-43页 |
(一) 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及时公告相关信息 | 第41-42页 |
(二) 公开随机抽取代表的过程 | 第42页 |
(三) 公开代表的身份 | 第42页 |
(四) 拓宽信息的公开途径 | 第42-43页 |
五、 加强对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监督 | 第43-44页 |
(一) 加强政府自身的监督 | 第43页 |
(二) 加强新闻媒体的监督 | 第43页 |
(三) 建立行政听证监督小组 | 第43-44页 |
六、 完善代表产生程序的救济机制 | 第44-47页 |
(一) 完善相关法规 | 第44页 |
(二) 强化司法救济 | 第44-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