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商标共存案件裁判规则的建立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次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9-11页 |
2 商标共存案件裁判的现状 | 第11-25页 |
2.1 前商标共存案件的裁判概况 | 第11-16页 |
2.1.1 在不同区域内注册,后市场交叉 | 第12-13页 |
2.1.2 注册商标与在先权利冲突 | 第13-14页 |
2.1.3 基于共存协议 | 第14-16页 |
2.1.4 由于其他原因 | 第16页 |
2.2 商标共存案件裁判的基础 | 第16-22页 |
2.2.1 美国商标共存案件裁判规则 | 第16-17页 |
2.2.2 “善意”并非商标共存裁判的基础 | 第17-20页 |
2.2.3 商标共存裁判的基础一:相关公众未混淆 | 第20-21页 |
2.2.4 商标共存裁判的基础二:构成要素近似 | 第21-22页 |
2.3 商标共存面临的挑战 | 第22-25页 |
2.3.1 允许共存必然造成混淆 | 第22-24页 |
2.3.2 我国消费者对商标的区分能力较低 | 第24页 |
2.3.3 权利冲突会不断升级 | 第24-25页 |
3 影响商标共存案件裁判的因素 | 第25-37页 |
3.1 “混淆”理论的不明晰 | 第25-26页 |
3.1.1 对“混淆”的解释 | 第26页 |
3.1.2 比较法探究 | 第26页 |
3.2 共存协议的限制 | 第26-33页 |
3.2.1 认可共存协议的前提: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 第27-30页 |
3.2.2 美国共存协议处理借鉴 | 第30-33页 |
3.3 商标权与在先权利的冲突 | 第33-37页 |
3.3.1 商标权与知名商品特有名称 | 第33-34页 |
3.3.2 注册商标权与未注册商标保护 | 第34页 |
3.3.3 商标权与商号权 | 第34-37页 |
4 我国商标共存裁判的制度设计 | 第37-46页 |
4.1 商标法理论的完善 | 第37-39页 |
4.1.1 商标侵权判定以“混淆”为中心 | 第37页 |
4.1.2 缩小在先权利的保护范围 | 第37-39页 |
4.2 关于商标共存案件裁判规则建立的构想 | 第39-46页 |
4.2.1 诉讼前置程序 | 第39-41页 |
4.2.2 提供解决方案 | 第41-45页 |
4.2.3 完善诉后监督 | 第45-46页 |
5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作者简历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