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3.1 国外文献 | 第10-11页 |
1.3.2 国内文献 | 第11-12页 |
1.3.3 文献述评 | 第12-13页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1.4.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2 文章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13页 |
1.4.3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4-15页 |
第2章 支付方式与货币需求理论分析 | 第15-29页 |
2.1 支付方式的概念和特点 | 第15-16页 |
2.1.1 支付方式的概念 | 第15-16页 |
2.1.2 支付方式的特点 | 第16页 |
2.2 支付方式的发展阶段 | 第16-18页 |
2.3 支付方式的发展现状 | 第18-26页 |
2.3.1 流通中现金的现状 | 第18-19页 |
2.3.2 储蓄卡的发展现状 | 第19-21页 |
2.3.3 信用卡的发展现状 | 第21-23页 |
2.3.4 新型支付方式的发展现状 | 第23-25页 |
2.3.5 2015年CHFS家庭支付方式使用现状 | 第25-26页 |
2.4 货币需求理论 | 第26-29页 |
2.4.1 古典货币需求理论 | 第26页 |
2.4.2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 第26-27页 |
2.4.3 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 | 第27页 |
2.4.4 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家庭支付方式和现金资产比的实证分析 | 第29-54页 |
3.1 数据与变量 | 第29-33页 |
3.1.1 数据来源 | 第29页 |
3.1.2 变量选择 | 第29-31页 |
3.1.3 描述性统计 | 第31-33页 |
3.2 回归模型的设定 | 第33页 |
3.3 实证结果 | 第33-43页 |
3.3.1 储蓄卡对家庭现金需求的影响 | 第33-37页 |
3.3.2 信用卡对家庭现金需求的影响 | 第37-40页 |
3.3.3 新型支付方式对家庭现金需求的影响 | 第40-43页 |
3.4 内生性分析 | 第43-47页 |
3.4.1 储蓄卡与家庭现金需求的内生性分析 | 第43-45页 |
3.4.2 信用卡与家庭现金需求的内生性分析 | 第45-46页 |
3.4.3 新型支付方式与家庭现金需求的内生性分析 | 第46-47页 |
3.5 稳健性分析 | 第47-54页 |
3.5.1 活期储蓄卡与现金占资产比重的稳健性分析 | 第47-49页 |
3.5.2 信用卡与现金占资产比重的稳健性分析 | 第49-51页 |
3.5.3 其他支付与现金占资产比重的稳健性分析 | 第51-54页 |
第4章 结论和建议 | 第54-57页 |
4.1 结论 | 第54-55页 |
4.2 对策建议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