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粗糙集-IPA模型的远程会诊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1-18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14-16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6-18页 |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8页 |
| 2.1 医疗服务质量相关理论综述 | 第18-25页 |
| 2.1.1 医疗服务质量综述 | 第18-19页 |
| 2.1.2 医疗服务质量感知综述 | 第19-20页 |
| 2.1.3 医疗服务质量模型综述 | 第20-23页 |
| 2.1.4 医疗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及指标综述 | 第23-25页 |
| 2.1.5 小结 | 第25页 |
| 2.2 远程会诊服务质量研究综述 | 第25-27页 |
| 2.2.1 远程会诊发展现状 | 第25-26页 |
| 2.2.2 远程会诊服务质量研究综述 | 第26-27页 |
| 2.2.3 小结 | 第27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3 远程会诊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指标体系初选 | 第28-36页 |
| 3.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28-29页 |
| 3.2 质量三环节理论 | 第29-30页 |
| 3.3 远程会诊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指标初选 | 第30-35页 |
| 3.3.1 基础质量指标 | 第32页 |
| 3.3.2 环节质量指标 | 第32-34页 |
| 3.3.3 结果质量 | 第34-35页 |
| 3.4 小结 | 第35-36页 |
| 4 远程会诊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设计 | 第36-58页 |
| 4.1 研究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 | 第36-39页 |
| 4.1.1 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 | 第37页 |
| 4.1.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方法 | 第37-39页 |
| 4.2 问卷设计 | 第39-41页 |
| 4.2.1 形成调查问卷 | 第39页 |
| 4.2.2 初始问卷的修改 | 第39-41页 |
| 4.3 调查问卷发放与数据检验 | 第41-49页 |
| 4.3.1 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41-42页 |
| 4.3.2 调查数据统计 | 第42-45页 |
| 4.3.3 信效度检验 | 第45-49页 |
| 4.4 指标筛选及权重确定 | 第49-56页 |
| 4.4.1 粗糙集基础理论 | 第49-51页 |
| 4.4.2 生成重要度决策表 | 第51-52页 |
| 4.4.3 影响因素指标权重确定 | 第52-56页 |
| 4.5 远程会诊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指标体系分析 | 第56-57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5 远程会诊服务质量的IPA分析及提升策略 | 第58-67页 |
| 5.1 IPA模型理论基础 | 第58-59页 |
| 5.2 IPA模型构建 | 第59-61页 |
| 5.3 测评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 5.3.1 第Ⅰ象限继续维持区 | 第61页 |
| 5.3.2 第Ⅱ象限表现过度区 | 第61-62页 |
| 5.3.3 第Ⅲ象限低优先级区 | 第62-63页 |
| 5.3.4 第Ⅳ象限重点改进区 | 第63页 |
| 5.4 提升策略 | 第63-66页 |
| 5.4.1 改进区的提升策略 | 第63-64页 |
| 5.4.2 低优先级区提升策略 | 第64-65页 |
| 5.4.3 表现过度区 | 第65页 |
| 5.4.4 继续维持区 | 第65-66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7-71页 |
| 6.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第67-68页 |
| 6.2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68-69页 |
| 6.3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 第69页 |
| 6.4 研究展望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附录 | 第77-86页 |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77-83页 |
| 第一部分 基本信息 | 第77-78页 |
| 第二部分 重要性调查 | 第78-80页 |
| 第三部分 满意度调查 | 第80-83页 |
| 附录B 粗糙集实现程序 | 第83-86页 |
| 作者简历及在校期间所获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