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角质层的非气孔性失水与植物耐/抗干旱胁迫 | 第12-13页 |
1.2 植物的角质层及其生物合成调控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调控角质层生物合成的AP2/EREBP家族基因 | 第13-14页 |
1.2.2 调控角质层生物合成的MYB家族基因 | 第14-15页 |
1.2.3 调控角质层生物合成的HD-ZIP和bHLH家族基因 | 第15页 |
1.3 酵母单杂交技术 | 第15-17页 |
1.4 酵母双杂交技术 | 第17-18页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第2章 OsWR2-RNAi对水稻角质层成分的影响及耐旱性研究 | 第20-2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0页 |
2.1.2 试剂 | 第2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2.2.1 水稻叶片表皮蜡质提取和蜡质总量、组成成分分析 | 第20-21页 |
2.2.2 水稻叶片角质单体组分含量分析 | 第21页 |
2.2.3 材料种植及幼苗干旱处理 | 第21页 |
2.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1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1-23页 |
2.3.1 OsWR2-RNAi水稻叶片蜡质组分及含量变化 | 第21-22页 |
2.3.2 OsWR2-RNAi水稻叶片角质单体组分和含量变化 | 第22-23页 |
2.3.3 OsWR2-RNAi转基因水稻幼苗对干旱胁迫不耐受 | 第23页 |
2.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OsWR2下游基因的筛选和验证 | 第25-41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5-27页 |
3.1.1 材料 | 第25页 |
3.1.2 菌种 | 第25页 |
3.1.3 载体 | 第25-26页 |
3.1.4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3.1.5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3.1.6 培养基配制 | 第26-27页 |
3.1.7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7页 |
3.2 方法 | 第27-34页 |
3.2.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7页 |
3.2.2 引物设计 | 第27-28页 |
3.2.3 诱饵载体和结合蛋白载体的构建 | 第28-31页 |
3.2.4 诱饵酵母的获得 | 第31-33页 |
3.2.5 酵母诱饵报告子的AbAr本底表达水平的检测 | 第33页 |
3.2.6 酵母单杂交验证实验 | 第33-3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3.3.1 启动子序列分析结果 | 第34-35页 |
3.3.2 诱饵质粒和结合蛋白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第35-36页 |
3.3.3 诱饵酵母菌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36-37页 |
3.3.4 诱饵酵母菌AbAr本底浓度的筛选 | 第37-39页 |
3.3.5 转录因子OsWR2与启动子pOsGL1-2和pOsGL1-3DNA片段相互作用的确定 | 第39-41页 |
第4章 OsWR2与OsGL1-2启动子片段结合位点的筛选 | 第41-46页 |
4.1 材料 | 第41页 |
4.2 方法 | 第41-42页 |
4.2.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1页 |
4.2.2 诱饵酵母菌Y1H[pOsGL1-2(GCC)-AbAi]的获得 | 第41-42页 |
4.2.3 诱饵酵母菌Y1H[pOsGL1-2(GCC)-AbAi]本底浓度筛选 | 第42页 |
4.2.4 酵母单杂交验证实验 | 第42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4.3.1 pOsGL1-2(GCC-box)诱饵序列的获得 | 第42-43页 |
4.3.2 诱饵酵母菌的鉴定 | 第43页 |
4.3.3 诱饵酵母菌AbAr本底浓度的确定 | 第43-44页 |
4.3.4 酵母单杂交验证 | 第44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44-46页 |
第5章 转录因子OsWR2毒性检测及自激活检测 | 第46-55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46-48页 |
5.1.1 材料 | 第46页 |
5.1.2 菌种 | 第46页 |
5.1.3 载体 | 第46-47页 |
5.1.4 主要试剂 | 第47页 |
5.1.5 实验仪器 | 第47页 |
5.1.6 主要溶剂的配制 | 第47页 |
5.1.7 培养基 | 第47-48页 |
5.1.8 技术路线 | 第48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48-50页 |
5.2.1 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引物设计 | 第48-49页 |
5.2.2 诱饵表达载体pGBKT7-Bait的构建 | 第49页 |
5.2.3 重组诱饵酵母的获得 | 第49-50页 |
5.2.4 诱饵酵母的毒性检测 | 第50页 |
5.2.5 重组质粒的自激活检测 | 第50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5.3.1 OsWR2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第50页 |
5.3.2 pGBKT7-Bait诱饵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50-51页 |
5.3.3 重组诱饵酵母菌阳性克隆的鉴定及毒性检测 | 第51-52页 |
5.3.4 诱饵酵母菌自激活检测 | 第52-54页 |
5.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54-55页 |
第6章 讨论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