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8-4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8-2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8页 |
1.1.2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8-2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1.2 研究视角与技术难点 | 第24-30页 |
1.2.1 研究视角:传播学相关理论导入 | 第25-27页 |
1.2.2 技术难点:基于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多维度理论混合研究 | 第27-3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1.3.1 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1.3.2 学科间研究方法的移植借鉴 | 第31-32页 |
1.3.3 案例归纳与理论演绎的方法 | 第32页 |
1.3.4 开放式理论研究方法 | 第32页 |
1.4 相关研究进展 | 第32-39页 |
1.4.1 街道美学的相关研究趋势 | 第32-34页 |
1.4.2 空间媒介与视觉传播的研究趋势 | 第34-39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39-4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39-41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41-42页 |
2 基于媒介传播特征的城市街道景象研究 | 第42-76页 |
2.1 街道景象的传统研究脉络 | 第42-46页 |
2.1.1 关于街道空间与形态的研究 | 第43-44页 |
2.1.2 关于街廓与街道界面的研究 | 第44页 |
2.1.3 关于街道风貌与意向的研究 | 第44-46页 |
2.2 信息传播:街道审美过程的另一解读方式 | 第46-55页 |
2.2.1 信息传播的主要模式与要素构成 | 第46-48页 |
2.2.2 街道审美中的信息传播流程分析 | 第48-51页 |
2.2.3 传播美学的研究兴起 | 第51-55页 |
2.3 街道景象的媒介传播理论研究图谱 | 第55-66页 |
2.3.1 媒介环境学的研究基础 | 第56-59页 |
2.3.2 景观政治学研究的基础 | 第59-63页 |
2.3.3 视觉心理学的研究基础 | 第63-66页 |
2.4 街道景象的传播媒介特征 | 第66-74页 |
2.4.1 信息传播属性 | 第68-69页 |
2.4.2 文化隐喻属性 | 第69-71页 |
2.4.3 社会管控属性 | 第71-73页 |
2.4.4 经济范式属性 | 第73-7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3 新媒体传播特点及其影响下的街景变迁 | 第76-116页 |
3.1 新媒体发展背景 | 第76-81页 |
3.1.1 新媒体概念诠释 | 第77-78页 |
3.1.2 信息技术发展与数字化生存 | 第78-79页 |
3.1.3 媒介空间化与空间媒介化 | 第79-81页 |
3.2 新媒体的传播特点研究 | 第81-88页 |
3.2.1 碎片传播与超文本信息链接 | 第82-84页 |
3.2.2 交互传播与动态信息流变 | 第84-86页 |
3.2.3 分众传播与精准信息推送 | 第86-87页 |
3.2.4 沉浸传播与虚拟信息环境 | 第87-88页 |
3.3 新媒体影响下的当代城市街道景象发展演变趋势 | 第88-114页 |
3.3.1 介质流动:固有状态转向流动数据集合 | 第90-97页 |
3.3.2 多孔渗透:二元界面转向多元媒介穿插 | 第97-101页 |
3.3.3 户外秀场:空间体验转向情境传播舞台 | 第101-108页 |
3.3.4 虚拟景象:实体空间转向模糊影像感知 | 第108-11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4 当代中国街道审美冲突的重点问题研究 | 第116-152页 |
4.1 视觉秩序冲突:拼贴碎片与去中心化 | 第116-127页 |
4.1.1 异质景象带来街道视觉陌生化 | 第117-120页 |
4.1.2 标签化趋势带来街道界面撕裂 | 第120-123页 |
4.1.3 影像残留带来街道视觉信息超载 | 第123-125页 |
4.1.4 多维并置带来街道时空秩序错乱 | 第125-127页 |
4.2 审美心理冲突:符号控制与审美侵犯 | 第127-141页 |
4.2.1 电子复制造成艺术光韵散失 | 第128-130页 |
4.2.2 规制突破造成艺术自律终结 | 第130-135页 |
4.2.3 电子涂鸦造成视觉文化侵犯 | 第135-137页 |
4.2.4 图像营销造成审美权利剥夺 | 第137-141页 |
4.3 秩序管理冲突:被动管控与混沌博弈 | 第141-149页 |
4.3.1 中心控制秩序与异质流动的冲突 | 第142-144页 |
4.3.2 视觉阵地争夺与文化多元的冲突 | 第144-146页 |
4.3.3 美化运动治理与社会公正的冲突 | 第146-149页 |
4.3.4 街头城管扩权与行政成本的冲突 | 第1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49-152页 |
5 当代中国街道审美变迁动因的媒介传播学分析 | 第152-182页 |
5.1 液态城市:街道空间视觉传播控制的突破 | 第153-158页 |
5.1.1 城市时空禁锢突破与空间流动 | 第154-155页 |
5.1.2 中心威仪观的消逝与审美解放 | 第155-157页 |
5.1.3 伦理等级秩序消解与社会失范 | 第157-158页 |
5.2 公地悲剧:街道空间视觉传播内容的内爆 | 第158-163页 |
5.2.1 注意力经济提升了公共视觉资源价值 | 第158-159页 |
5.2.2 城市公共领域中的“私人侵入” | 第159-161页 |
5.2.3 消费社会中公共传播信息的“伪公共性” | 第161-163页 |
5.3 拟态环境:街道空间视觉传播媒介的革新 | 第163-168页 |
5.3.1“冷媒介”向“热媒介”的转变 | 第164-165页 |
5.3.2 新媒体带来了媒介新情境 | 第165-167页 |
5.3.3 新媒体的“媒介技术垄断” | 第167-168页 |
5.4 离散裂变:街道空间视觉传播受众的解放 | 第168-174页 |
5.4.1“分散原子态”的传播受众 | 第169-170页 |
5.4.2 兼为信息作者的传播受众 | 第170-172页 |
5.4.3 自由解码与反抗的传播受众 | 第172-174页 |
5.5 破窗效应:街道空间视觉传播效果的衰减 | 第174-180页 |
5.5.1“破窗理论”与环境犯罪学 | 第176-177页 |
5.5.2“城市陌生人”的伦理风险 | 第177-179页 |
5.5.3“信息把关人(守门人)”缺失 | 第179-18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80-182页 |
6 当代中国街景秩序审美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182-236页 |
6.1 审美对象研究转向:由“仪式景观”转向“日常生活景观” | 第183-192页 |
6.1.1 街道秩序美学内涵的转变 | 第183-185页 |
6.1.2 街道视觉艺术构成的转变 | 第185-187页 |
6.1.3 街道秩序美学构成要素的扩容 | 第187-192页 |
6.2 审美情境研究转向:由“实景审美”转向“虚实同构审美” | 第192-202页 |
6.2.1 数据技术的街道美学秩序研究(作为媒介语法的改变) | 第194-197页 |
6.2.2 动态流变的街道美学秩序研究(作为媒介环境的改变) | 第197-200页 |
6.2.3 第三空间的街道美学秩序研究(作为媒介容器的改变) | 第200-202页 |
6.3 审美关系研究转向:由“静观美学”转向“互动参与美学” | 第202-206页 |
6.3.1“感觉的美学”超越“阐释的美学” | 第202-204页 |
6.3.2“审美介入模式”超越“审美分离模式” | 第204-205页 |
6.3.3“自我审美建构”超越“被动审美接受” | 第205-206页 |
6.4 审美伦理研究转向:由“理想秩序”转向“包容理性秩序” | 第206-209页 |
6.4.1 关注秩序与活力之间的平衡 | 第207页 |
6.4.2 关注“权利型伦理”与“义务型伦理”的区分 | 第207-208页 |
6.4.3 关注审美权利与审美公正之间的冲突 | 第208-209页 |
6.5 审美控制研究转向:由“视觉影响”转向“媒介传播治理” | 第209-234页 |
6.5.1 街道空间中的“信源”过滤 | 第211-214页 |
6.5.2 街道空间中的“编码”识别 | 第214-220页 |
6.5.3 街道空间中的“信道”控制 | 第220-225页 |
6.5.4 街道空间中的“解码”指引 | 第225-230页 |
6.5.5 街道空间中的“信宿”组织 | 第230-234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234-236页 |
7 结论与进一步的讨论 | 第236-24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236-237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237-238页 |
7.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第238-240页 |
致谢 | 第240-242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250页 |
附录 | 第250页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50页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实践 | 第2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