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解析 | 第12-22页 |
第一节 刑事政策溯源 | 第12-14页 |
一、什么是刑事政策 | 第12页 |
二、刑事政策的特征 | 第12页 |
三、刑事政策对司法制度的作用 | 第12页 |
四、刑事政策的历史沿革 | 第12-14页 |
第二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含义 | 第14-17页 |
第三节 确立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意义 | 第17-20页 |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力保障 | 第17-18页 |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对我党治国经验的总结和发展 | 第18-19页 |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 | 第19页 |
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础 | 第19-20页 |
第四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罚执行环节体现为减刑制度 | 第20-22页 |
一、减刑的含义 | 第20页 |
二、减刑的性质 | 第20-21页 |
三、减刑的条件 | 第21-22页 |
四、减刑的适用 | 第22页 |
第二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减刑制度的要求 | 第22-30页 |
第一节 减刑制度应当充分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本质要求 | 第22-24页 |
一、刑法刑事政策化 | 第22页 |
二、刑罚体系一体化 | 第22-23页 |
三、理论基础一致化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确立新的行刑理念 | 第24-27页 |
一、控制 | 第25页 |
二、谦抑 | 第25-26页 |
三、容忍 | 第26页 |
四、平衡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指导下减刑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 第27-30页 |
一、依法办事 | 第27-28页 |
二、区别对待 | 第28-29页 |
三、注重实效 | 第29页 |
四、辩证全面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现行减刑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7页 |
第一节 当宽不宽 | 第30-32页 |
一、减刑的对象条件狭窄 | 第30-31页 |
二、减刑变更刑罚种类单一 | 第31页 |
三、人为设置减刑比例 | 第31页 |
四、减刑的限制条件宽泛 | 第31-32页 |
五、罪犯减刑权利缺损 | 第32页 |
第二节 应严未严 | 第32-35页 |
一、减刑的实质条件模糊 | 第32-33页 |
二、减刑善后制约力缺乏 | 第33-34页 |
三、减刑程序行政化 | 第34页 |
四、减刑缺乏有效监督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宽严失济 | 第35-37页 |
一、减刑制度设计总体偏“严” | 第35-36页 |
二、减刑幅度设计不科学 | 第36-37页 |
三、减刑比例分配不平衡 | 第37页 |
第四章 改革完善减刑制度的设想 | 第37-51页 |
第一节 树立新理念 | 第37-40页 |
一、推崇教育刑理念 | 第37-38页 |
二、确立以人为本理念 | 第38-39页 |
三、倡导行刑成本理念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完善立法 | 第40-44页 |
一、明确减刑的限制性规定 | 第40页 |
二、统一计分考核办法 | 第40-41页 |
三、调整减刑条件 | 第41-42页 |
四、合理设定减刑幅度 | 第42-43页 |
五、赋予罪犯减刑权利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创新机制 | 第44-51页 |
一、重新设计减刑模式 | 第44-46页 |
二、取消减刑比例 | 第46-47页 |
三、建立科学的减刑评估 | 第47-48页 |
四、构建减刑诉讼化程序 | 第48页 |
五、改革减刑监督方式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