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3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一) 有关普通高中生源竞争的研究 | 第12-14页 |
(二) 有关教育竞争的研究 | 第14-17页 |
(三)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17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17-30页 |
(一) 研究问题分解 | 第17页 |
(二) 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四) 分析范式 | 第23-30页 |
第一章 现象透视 | 第30-46页 |
一、普遍存在的竞争现象 | 第30-32页 |
(一) 生源竞争广泛存在 | 第30-31页 |
(二) 跨区域竞争时有发生 | 第31页 |
(三) 生源争夺成规模进行 | 第31-32页 |
二、复杂多样的竞争手段 | 第32-35页 |
(一) 宣传业绩——宣传之争 | 第33页 |
(二) 特殊待遇——"条件"之争 | 第33页 |
(三) 金钱攻势——价格之争 | 第33-34页 |
(四) 提前签约——速度之争 | 第34页 |
(五) 捂分藏优——信息之争 | 第34页 |
(六) 公关活动——资源之争 | 第34-35页 |
(七) 强制就读——生源保卫 | 第35页 |
三、屡禁不止的过度竞争 | 第35-39页 |
(一) 生源竞争的限度 | 第35-38页 |
(二) 过度竞争的乱象 | 第38-39页 |
四、深远现实的竞争影响 | 第39-46页 |
(一) 竞争之利 | 第40-41页 |
(二) "乱争"之弊 | 第41-46页 |
第二章 利益分析 | 第46-64页 |
一、普通高中优质生源竞争活动的主要行动者及其行动逻辑 | 第46-48页 |
二、各方利益 | 第48-61页 |
(一) 普通高中:基于自身生存发展的资源争夺 | 第48-54页 |
(二) 优秀学生及其家庭:利益最大化的机会选择 | 第54-57页 |
(三) 地方行政部门:对教育质量的追求与利益共谋的期待 | 第57-60页 |
(四) 初中:提升学校升学率等需要 | 第60-61页 |
三、利益分析小结 | 第61-64页 |
(一) 应然的追求 | 第62页 |
(二) 异化的追求 | 第62-64页 |
第三章 归因分析 | 第64-74页 |
一、分析框架与路径 | 第64-65页 |
二、生源竞争的原因 | 第65-66页 |
三、过度竞争的原因 | 第66-72页 |
(一) "非正式制度"方面:错位的教育观念及其何以形成 | 第66-70页 |
(二) "正式制度"方面:错误观念何以转变为实际的格局 | 第70-72页 |
四、归因分析小结 | 第72-74页 |
第四章 规范与规制 | 第74-80页 |
一、立场:政府主导调控 | 第74-76页 |
二、对策建议 | 第76-80页 |
(一) 端正教育观念 | 第77页 |
(二) 改革评价体系 | 第77-78页 |
(三) 完善竞争机制 | 第78页 |
(四) 明晰市场限度 | 第78页 |
(五) 优化竞争环境 | 第78-80页 |
结语:研究的再说明与反思 | 第80-82页 |
附件1:普通高中优质生源竞争新闻报道抽样索引表 | 第82-85页 |
附件2:调查问卷 | 第85-89页 |
附件3:访谈记录 | 第89-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3页 |
后记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