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秦巴山区建筑室内热环境现状 | 第10页 |
1.1.2 秦巴山区围护结构传热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围护结构传热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围护结构传热理论分析研究 | 第11-13页 |
1.2.2 围护结构集热性能方面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围护结构蓄热性能研究 | 第14-15页 |
1.2.4 目前在围护结构动态传热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5-18页 |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5-16页 |
1.3.2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6-18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2 秦巴山地建筑室内外热环境分析 | 第19-45页 |
2.1 气候及建筑特征研究 | 第19-22页 |
2.1.1 气候特征 | 第19页 |
2.1.2 建筑特征 | 第19-22页 |
2.2 室外辐射热作用 | 第22-27页 |
2.2.1 太阳辐射强度 | 第22-24页 |
2.2.2 太阳辐射强度测试 | 第24页 |
2.2.3 室外综合温度 | 第24-27页 |
2.3 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 | 第27-28页 |
2.3.1 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现状 | 第27-28页 |
2.3.2 秦巴山区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确定 | 第28页 |
2.4 室内热环境分析 | 第28-33页 |
2.4.1 室内热环境测试 | 第28-32页 |
2.4.2 室内热环境测试分析 | 第32-33页 |
2.5 建筑分析模型的确定 | 第33-43页 |
2.5.1 房间空间布局及朝向分析 | 第34-36页 |
2.5.2 体形系数分析 | 第36-37页 |
2.5.3 长宽比因素分析 | 第37-38页 |
2.5.4 基于传热系数修正系数的外墙、屋顶材料的确定 | 第38-4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3 三维有限元建筑模型的建立 | 第45-55页 |
3.1 秦巴山区围护结构动态传热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5-48页 |
3.1.1 三维有限元软件CFX概述 | 第45页 |
3.1.2 三维传热下的热平衡方程 | 第45-46页 |
3.1.3 非稳态热传导有限元基本方程 | 第46-48页 |
3.2 秦巴山区围护结构动态传热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48-53页 |
3.2.1 三维有限元流固耦合模型建立 | 第48-49页 |
3.2.2 CFX建模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49-53页 |
3.3 数学模型与实测数据对比验证 | 第53-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4 典型建筑围护结构动态传热数值模拟分析 | 第55-103页 |
4.1 秦巴山地民居单、双进深空间布局研究 | 第55-62页 |
4.1.1 相关参数设置 | 第55-57页 |
4.1.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7-62页 |
4.2 基于双进深布局情况下秦巴山地民居室内热环境研究 | 第62-71页 |
4.3 秦巴山地典型民居外窗构造参数分析 | 第71-77页 |
4.4 秦巴山地典型民居外墙构造参数分析 | 第77-83页 |
4.5 秦巴山地典型民居屋顶构造参数分析 | 第83-85页 |
4.6 秦巴山地民居优化分析 | 第85-100页 |
4.6.1 室内热源影响下秦巴山地民居室内热环境分析 | 第93-99页 |
4.6.2 节能改造下的乡村建筑能耗分析 | 第99-10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00-103页 |
5 结论和展望 | 第103-105页 |
5.1 本文研究结论 | 第103页 |
5.2 展望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在校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获奖情况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