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1 建筑振动的影响 | 第13-14页 |
1.1.2 地铁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5页 |
1.2.1 环境振动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2 二次辐射噪声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2.3 二次辐射噪声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2 建筑物结构振动及二次辐射噪声的基本理论 | 第28-60页 |
2.1 建筑物振动及二次辐射噪声评价指标 | 第28-32页 |
2.1.1 建筑物振动的评价指标 | 第28-29页 |
2.1.2 二次辐射噪声评价指标 | 第29-32页 |
2.2 建筑物振动及二次辐射噪声评价标准 | 第32-36页 |
2.2.1 振动标准 | 第32-35页 |
2.2.2 二次辐射噪声标准 | 第35-36页 |
2.3 建筑物振动和二次辐射噪声的基本理论 | 第36-55页 |
2.3.1 振动基本方程 | 第36-38页 |
2.3.2 结构声学基本方程 | 第38-43页 |
2.3.3 二次辐射噪声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43-55页 |
2.4 建筑物振动和二次辐射噪声的分析方法 | 第55-60页 |
2.4.1 振动分析方法 | 第55-56页 |
2.4.2 噪声分析方法 | 第56-60页 |
3 建筑结构二次辐射噪声预测方法 | 第60-98页 |
3.1 预测方法设计思路与步骤 | 第60-61页 |
3.2 工况设计 | 第61-63页 |
3.2.1 房间地板面积工况 | 第61-62页 |
3.2.2 房间层高工况 | 第62-63页 |
3.2.3 开窗面积占比工况 | 第63页 |
3.3 建筑结构动力有限元模型 | 第63-72页 |
3.3.1 模型参数 | 第64页 |
3.3.2 模型尺寸 | 第64-66页 |
3.3.3 荷载输入 | 第66页 |
3.3.4 模型边界条件 | 第66-67页 |
3.3.5 阻尼特性 | 第67-68页 |
3.3.6 建筑结构振动计算结果 | 第68-72页 |
3.4 二次辐射噪声边界元模型 | 第72-75页 |
3.4.1 模型参数 | 第73页 |
3.4.2 模型尺寸 | 第73页 |
3.4.3 二次辐射噪声计算结果 | 第73-75页 |
3.5 建筑结构二次辐射噪声的预测曲线 | 第75-91页 |
3.5.1 地板面积工况 | 第76-82页 |
3.5.2 房间层高工况 | 第82-86页 |
3.5.3 开窗面积占比工况 | 第86-91页 |
3.6 二次辐射噪声预测曲线优化 | 第91-96页 |
3.7 二次辐射噪声预测曲线的应用 | 第96-98页 |
4 建筑结构振动与二次辐射噪声测试 | 第98-102页 |
4.1 测试背景 | 第98-99页 |
4.2 测点布置 | 第99-100页 |
4.2.1 建筑结构振动测点布置 | 第99页 |
4.2.2 二次辐射噪声测点布置 | 第99-100页 |
4.3 测试结果 | 第100-102页 |
5 建筑结构二次辐射噪声预测方法验证 | 第102-110页 |
5.1 二次辐射噪声预测点基本情况 | 第102页 |
5.2 二次辐射噪声预测曲线选取与修正 | 第102-104页 |
5.3 二次辐射噪声预测曲线验证 | 第104-110页 |
5.3.1 本文提出的预测曲线的预测结果 | 第104-105页 |
5.3.2 Kurzweil经典预测公式的预测结果 | 第105-106页 |
5.3.3 Billeter经验预测方法的预测结果 | 第106-107页 |
5.3.4 预测结果比较 | 第107-11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4页 |
6.1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10页 |
6.2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10-111页 |
6.3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11-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8-12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