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疾论文--家畜论文--猪论文

7种猪病病原多重PCR检测技术的初步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英文缩略词表第8-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1页
    1. 几种主要的猪病病原第11-15页
        1.1. 猪伪狂犬病毒第11页
        1.2. 猪瘟病毒第11-12页
        1.3. 非洲猪瘟病毒第12页
        1.4.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第12-13页
        1.5. 副猪嗜血杆菌第13页
        1.6.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第13-14页
        1.7.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第14-15页
    2. 基于凝胶电泳的多重PCR技术第15页
        2.1. 凝胶电泳多重PCR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第15页
        2.2. 凝胶电泳多重PCR技术的现状与局限第15页
    3. 毛细管电泳技术第15-21页
        3.1. 毛细管电泳简介第15-17页
        3.2. 毛细管电泳技术的主要特点第17页
        3.3. 毛细管电泳的应用第17-19页
        3.4. 毛细管电泳的局限,优势以及未来展望第19-21页
第二章 基于普通凝胶电泳的7重猪病病原PCR检测方法的建立第21-4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2-31页
        1.1. 病毒与细菌样品第22页
        1.2. 主要试剂第22页
        1.3. 主要仪器第22-23页
        1.4. 主要溶液与培养基配制第23页
        1.5. 引物设计第23-24页
        1.6. 核酸提取第24-25页
        1.7. 反转录第25-26页
        1.8.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26-27页
        1.9. PCR的扩增第27页
        1.10. DNA纯化回收第27-28页
        1.11. 连接转化制备标准品以及测序验证第28页
        1.12. 质粒提取第28-29页
        1.13. 多重PCR退火温度的优化第29页
        1.14. 灵敏性试验第29页
        1.15. 特异性检测第29-30页
        1.16. 临床样品的检测第30-3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1-37页
        2.1. PCR的扩增与测序鉴定第31页
        2.2. 多重PCR反应条件的优化第31-32页
        2.3. 敏感性试验第32-33页
        2.4. 特异性检测第33-35页
        2.5. 临床样品的初步应用第35-37页
    3. 讨论第37-39页
    4. 结论第39-40页
第三章 基于毛细管电泳技术的7重猪疫病病原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第40-66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1-49页
        1.1. 主要试剂第41页
        1.2. 主要仪器第41页
        1.3. 所用病毒、细菌毒株与临床样本第41-43页
        1.4. 引物设计第43-44页
        1.5. 核酸提取与反转录第44页
        1.6. 毛细管电泳系统的准备、校正与样品分析第44-45页
        1.7. 特异性嵌合引物单重PCR的验证与标准品制备第45页
        1.8. 毛细管电泳的单重PCR试验第45-46页
        1.9. 毛细管电泳多重PCR退火温度的优化第46-47页
        1.10. 毛细管电泳多重PCR灵敏性试验第47-48页
        1.11. 毛细管电泳多重PCR特异性试验第48页
        1.12. 毛细管电泳多重PCR重复性试验第48页
        1.13. 毛细管电泳多重PCR临床样品的验证第48-4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9-62页
        2.1. 特异性嵌合引物单重PCR的验证第49页
        2.2. 毛细管电泳的单重PCR试验结果第49-53页
        2.3. 毛细管电泳多重PCR的退火温度优化结果第53-55页
        2.4. 毛细管电泳多重PCR的灵敏性试验结果第55-56页
        2.5. 毛细管电泳多重PCR的特异性试验结果第56-59页
        2.6. 毛细管电泳多重PCR的重复性试验第59-61页
        2.7. 毛细管电泳多重PCR的临床样品验证结果第61-62页
    3. 讨论第62-65页
    4. 结论第65-66页
全文总结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5页
致谢第75-76页
作者简介及其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第76-77页
附录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鸭疫里默氏杆菌CH-1株B7391343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免疫保护效果评价
下一篇:日粮壳寡糖对肉鸡免疫相关血液学指标的影响